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
弘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2022-05-31 14:39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小文

叶小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中华文明史上,协和万邦的理念一脉相承,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天下观。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尚书·尧典》中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所说的尧之“德”,是先让家族和睦,再协调百姓,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协调各邦国的利益,让各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其中的“协和万邦”,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蕴涵“和气”、氤氲“和风”,彰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相互承认、彼此尊重、和谐圆融。“和”的基础,在于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共同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各国人民对美好世界的追求相契合。当今时代,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谋求一己之利。人类文明百花园绚烂多彩,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打破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解决文明冲突,让文明共存共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在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感召下,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充分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中华民族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秉持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古代中国长期是世界强国,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今天的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中充满不确定性。在诸多不确定性中有一点是确定的,这就是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扎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把中华文明中协和万邦的理念讲深讲透,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未来的积极贡献,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