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志愿服务浙江文明新符号

2020-02-10 17:2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邵玩玩

《今日浙江》杂志记者  邵玩玩

 

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志愿者“小梧桐”再次以娴熟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与会嘉宾的交口称赞。这道每年如约而至的流动风景,成为浙江向全世界展示文明风采的窗口。

近年来,浙江搭建平台、出台政策,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智慧化、国际化、标准化、人本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触角向更小切口、更广领域延伸,“小梧桐”“小青荷”“河小二”等志愿服务品牌蜚声省内外。

截至2019年9月底,浙江共有注册志愿者1448万人,居全国首位。


红领光明助残行动

  

聚力社区阵地

  

每到晚上6点半,诸暨市枫桥镇的大街小巷里就会出现一支“红枫义警”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挨个进社区开展治安巡逻、安防教育、纠纷调解等。在浙江,这样的社区志愿服务正成为常态。

这一变化源于团省委联合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印发的《浙江省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专项行动实施细则(2019—2025年)》。按照细则要求,社区志愿者服务阵地须实现100%结对,各级志愿者培训向社区一线倾斜,探索实践“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

“把社区作为主阵地,让青年志愿者更集中地服务空巢老人、残疾青少年、低保户、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团省委负责人说,目前杭州市上城区等17个县(市、区)被纳入首批试点,各试点正不断涌现出好做法好经验。

杭州西湖区将着眼点放在数据化、场景化和项目化之上,构建志愿服务体系3.0版本。引入区块链技术,打造了以全国首个志愿服务时长认证机制为核心的志愿服务数据化基础平台,同时推出志愿服务项目化平台,向各社区征集“颗粒化项目”需求清单,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

嘉兴南湖区多层次创新服务内容要素,开设大学生“盟识”公益课堂,为无人照看的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截至2019年11月底,该项目已在三个社区设点开课,服务3000余人次。同时推出“衔枝筑巢”入社区项目,以“3+1”即三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加一位空巢老人的形式,定期开展微信教学、手工制作等服务,让“空巢”不再孤单。

衢州柯城区曾创下“参与人数最多”“时数最长”等全省之最,3.6万多名志愿者组成的“红手印”团队多年来活跃在车辆违停、垃圾分类等活动第一线。此外,启动“进千楼、走万户”宣传服务活动,仅2018年就发动了1117名机关干部到社区开展入户宣传、问卷调查等活动,服务社区44680人次。


邻里互助

  

更精准更走心

  

在鞋都温州,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单只样品鞋,因无法正常销售而焚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万多名截肢患者,他们只需要一只鞋。长年不对称的信息源,在热心的温州人手里汇聚。他们推出“单鞋银行”,免费给需要单只鞋的群众发放鞋子。

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的人数不断增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浙江志愿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与延伸。从服务困难群体的普遍需要到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的人着想,全省各地的志愿服务更精准更走心。

对于视障群体,过去志愿服务更多停留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层面,对他们的精神需求鲜少问津。浙江推出“点亮眼睛”无障碍电影服务,组织志愿者用精炼的语言来解说电影画面,带领视障群体“看”完一场场电影。

“一部92分钟的电影有15000多字的解说词,每一个时间点都要卡住。”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志愿服务队”的章鑫磊说,为解说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他反复看了20多遍电影,只为让视障群众更深入领略到电影的精彩情节。

守护万家灯火,宁波奉化区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30年不忘初心,从一支队伍发展为一个联盟,从单一电力服务到多元化帮扶,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万余次。自2015年起,他们聚焦老旧房屋电气火灾隐患问题,实施“平安亮万家”志愿服务项目,改善独居老人、贫困户等群体的用电条件。该项目在2019年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关爱老年人的志愿服务项目层出不穷。玉环市沙门镇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开启18个行政村与57家企业“爱心结对”,受益老人1000余人,实现了免费午餐村村全覆盖的新模式。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与爱同行”志愿服务团队,推出“移动拐杖”空巢老人一呼式就医协助项目,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安全健康保障。

关爱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温州医科大学学生志愿者发起“情暖夕阳、默守记忆”公益服务项目,从社会、家庭、患者等不同角度进行科普与干预,并针对不同程度的患者提供相应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为奉献者奉献

  

在浙江,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超过常驻人口数的25%,即每4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是志愿者。其中,青年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团体是强大生力军。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活动中都有他们高质量服务的身影。

高校是青年志愿者成长的沃土,不仅能唤醒大学生服务困难群体、反哺家国社会的情怀,还能通过骨干培训、青年志愿者交流、志愿者服务项目推介等途径,提升他们开展志愿服务的能力,尤其是利用专业所长提供高质量志愿服务。

“高校志愿服务进社区,要与学校的专业优势充分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温州医科大学团委副书记洪晓畅说。2019年暑假,作为浙江首支器官捐献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该校“生命之光”志愿服务团队努力推动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信息纳入电子健康医保卡,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许可。今后,凡登记成功的器官捐献志愿者,其医保卡上将会增加一个爱心标志。一个小小的善举,为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人赢得生机。

为鼓励更多有善心、有善行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当中,浙江早在2007年便率先制定《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2017年8月,团省委出台《浙江省青年守信联合激励措施的实施意见》;各地结合实际纷纷出台激励细则。

在舟山,年满75周岁的五星级志愿者,可通过志愿服务时数兑换养老服务;在杭州市滨江区,志愿服务可兑换信用积分,用于落户、入学等;在金华市武义县,无偿献血血量可以转化为信用积分,在创业就业、信贷保险、信用消费等领域享受守信激励服务……多措并举之下,浙江的志愿者人数连创新高,志愿服务也成为浙江文明建设新品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