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滚灯烟火映江南

2020-02-11 11:2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曹梦远

曹梦远


海盐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是浙江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气势博大、勇猛刚强,俗称“英雄灯”。据记载,海盐滚灯传承至今已有800余年,南宋、明朝的文人雅士都有专咏滚灯的诗文传世。

新世纪以来,海盐通过挖掘、整理、创编,使滚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2008年6月,“海盐滚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历史渊源

  

说起灯,一般或提或挂,或稳稳当当地放着供人观赏。唯独“海盐滚灯”可抛可掷,还可翻滚舞蹈,烛中灯火保持不灭。传统的海盐滚灯以毛竹为外壳材料,中间悬一个红绸小球,演员作武士装束,舞时锣鼓伴奏,动作潇洒。

“张飞跨马”“苏秦背剑”“ 纯阳拔剑”……初闻“海盐滚灯”动作的名称,就知它带着一股侠气。传统滚灯共有9套27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名称,丰富而规范,体现了海盐先民在长期抵御海患过程中形成的尚武精神。

因为靠海,又有通商口岸澉浦港,海盐常受海盗侵袭。经年累月的抵御,使海盐人渐渐尚武,民间由此盛行滚灯竞技比武,以示村坊实力。早在700多年前,滚灯就出现在海盐的民间灯会上。经过世代相传,它从彰显实力的竞技表演,逐渐变为群众在节庆日子里的自娱自乐。

清代后期到抗日战争之前是“海盐滚灯”发展的鼎盛时期。沿海村坊几乎都有自己的滚灯队,还拓展到离海岸线相对较远的自然村坊。逢年过节以及庙会、灯会的祭祀活动,滚灯表演队伍总会辗转各个乡镇,一村一村表演。每到一处,村民便拿出好烟好酒,当贵客一样招待滚灯表演队。

随着战事开始,滚灯就停演了。直到1957年,经过多番挖掘和整理,“海盐滚灯”首次创编并走上舞台。此后,又多次进行创编并参加市、县文艺汇演,古老的民间艺术再次焕发光彩。


传承保护

  

文化根脉永续,传承必定在人。1984年,经过多方努力,海盐县找寻到滚灯传人万文观,开始了“海盐滚灯”的抢救保护和记录整理工作。

十年私塾的文化基础和数十年滚灯表演的积累,给了万文观充分的灵感,他不仅摸索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海盐滚灯”基本项目和动作,还给滚灯设计了动作名字,像“老和尚托钵”“仙鹤生蛋”等,既形象又富画面感。

2008年,万文观被认定为“海盐滚灯”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其传人屠尧璋也同样入列。屠尧璋把每一个滚灯动作进行分解,并请摄影师全程记录,这9套27个动作为之后绘制图片等留下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或是授课专家,或是比赛导演,无论何种身份,屠尧璋都对学员和演员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如今,年轻一代的“海盐滚灯”传承队伍遍布全县各乡镇,达到千余人。其中,经屠尧璋直接辅导的滚灯爱好者就有500余人。

政府的重视,加之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海盐滚灯”被系统地抢救保护下来,其资料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和《中国群众文化辞典》收录,不少研究成果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2012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海盐滚灯》面世。该书从历史渊源、表演特色、音乐伴奏、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对“海盐滚灯”做了全面介绍与探讨。


再放光彩

  

“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悬灯环中,旋转翻覆而灯不倾灭……”如今,古书中描述的少儿滚灯群舞在海盐重现。表演形式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由最初的男子滚灯逐渐延伸出女子滚灯、少儿滚灯、老年滚灯等,活跃于各类舞台。

传承因创新而致远,近半个世纪以来,“海盐滚灯”作了10次改编,恢复“衢中腾掷”表演风采、融入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形象等,每一次改编都推陈出新,赋予滚灯更饱满的艺术内涵。

2011年,由海盐县牵头,联合杭州市余杭区、上海市奉贤区、江苏省太仓市三地,共同成立中国·长三角滚灯联谊会。各成员在滚灯阵地建设、展示活动、传承人培训等方面,持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滚灯艺术的发展,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热爱滚灯。

近年来,海盐大力普及推广滚灯舞。2017年9月,举办滚灯舞大赛,由全县各镇(街道)选送的9支50人表演队逐个登场,统一表演滚灯舞;2018年2月,举办大型滚灯舞展示活动,全县各镇(街道)选派的近300名演员在广场上一同表演滚灯舞。目前,已有500余人能熟练掌握滚灯舞全套动作。

先后五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荧屏,登上我国艺术表演的最高舞台——中国艺术节,亮相上海世博会,走出国门站上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舞台……“海盐滚灯”正逐渐绽放光芒、熠熠生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