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美丽乡村有了 “文艺范”

2020-08-11 15:4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徐铭怿 陈云松

徐铭怿 陈云松

 

做布偶、绣香袋、造盆景……在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村民叶仙绒的美术馆里,她的女儿葛能亚正准备开发小手工艺品。“现在家家都有景观,人人都能设计美化村庄。”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说,得益于“艺术家驻村行动”,宁海各村旧貌换新颜。

2018年,宁海县在宁波市率先大力引进艺术家进驻农村。短短半年时间,50多名艺术家驻村参与乡村振兴。2019年,宁海县向全球发布艺术家“招募令”,正式启动“艺术家驻村行动”,以补贴经费、筹建工作室等相关政策,促成一批国内外艺术家与宁海当地村庄共建“艺术大咖工作室”。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50个艺术家驻村样板,用艺术创造力助推乡村发展,增添乡村艺术气息,提升群众幸福感。


艺术家进驻宁海湖头村


外引内育聚名家

  

一年前的葛家村,除了一条主道,村里都是“破旧脏”。去年4月,因为“艺术家驻村行动”的牵线搭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丛志强带着他的团队进驻葛家村,开始了12天的“艺术试验”。丛志强做了精美的PPT给村民上课,告诉村民艺术是什么、艺术振兴乡村是什么意思。“1600多人的村子,才来了26人,他们不是在聊天,就是在刷手机,还有人说我是搞传销的。”丛志强回忆。

说不通,那就做。村前村后转悠两圈,丛志强发现村文化礼堂旁的空地是村民聚集地,他就“画”了一张“人大椅”的图纸,请村民照图施工。两天工夫,一个鹅卵石基座、竹子椅背、木条椅面、躺椅组合造型的“人大椅”就亮相了。除了花点钱买水泥,其他材料都取自溪边的石头、后山的毛竹。

“这就是艺术?好像也不难嘛。”村民葛万永把丛志强请到家里,让他帮忙设计庭院。就这样,院门被打开、眼界也被打开了,村民与丛志强共同设计施工、就地取材,完成了8处空间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也成了“艺术家”。

艺术家驻村,不仅要招引外来艺术家,还要内育本土艺术家。借助“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品牌,在满足村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宁海为18个乡镇(街道)配备文艺导师,帮助培育文化队伍。艺术家带着村民创作文艺精品,并探索大地艺术节、乡村音乐会、村晚等载体,打造了一批涵盖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体验基地和艺术交流基地。

在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9岁的陈晓阳每周都会精心录制儿童诗音频,他的声音经由本土驻村艺术家雪野的微信公众号,传递给海内外的粉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宁海县曲艺家协会主席葛圣明在宁海桃源街道下桥村设立了“阿明工作室”,每月都有活动。

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秀高表示,借力“艺术家驻村”,当地的文艺创作队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乡村建设注入文明新风。去年起,该县开始评选“文化优才”“文化名家名匠”,3年内驻村名家名匠要达到100名。

 

艺术点睛提品位

  

宁海县的湖头村是全国最大的葛洪后裔聚居地之一。去年,鲁岐进驻小村,开始整理、包装葛洪文化,并提出拍摄电视剧《神医大道》,光剧本就已三易其稿,写了100多万字。他还请来一批文化界好友绘制葛洪连环画,制作葛洪音频故事等文创产品,小山村的文化因他们变得具象化,形成了产业。

去年7月,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组织10多名师生入驻龙储村,带领村民参与该村艺术改造项目和美丽庭院设计。村庄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村里的能工巧匠也因此被“唤醒”了。如今漫步在龙储村的院落小巷里,陶罐艺术小院、竹编艺术小院、农耕文化小院……一个个特色小院孕育而生,一度冷清的村落在融入艺术后重放异彩。

村庄美了,生活舒心了,村民的文化品位也越来越高。但不少村庄还普遍存在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生活环境等现象,亟待通过艺术改造的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由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

为此,宁海县加强与中国美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等高等院校的联系对接,签订框架协议。同时,完善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宁海文化综合体、潘天寿艺术中心、童衍方艺术馆扩建等重点文化项目。邀请驻村艺术家参与文明示范线整体设计,在水利建设、交通路线、旅游景点等重要节点,立足生产生活功能和艺术功能相结合,开展艺术化设计,以点带面,提升风貌。

 

深度融合强动能

  

引进《黑猫警长》导演于胜军领衔的熊小米文创设计团队驻村,与当地文具、玩具等产业融合,建设熊小米艺术园;引进温泉文化艺术家王琛,将文化产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集工作室、培训、衍生品销售等系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平台……

两年来,宁海县不断释放驻村艺术家资源优势,着力招商引智,引进文化旅游、影视传媒、体育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宿等项目,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采用“艺术+”“+艺术”的思维,从非遗文化、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现有文化资源中挖掘潜力,结合竹编、木雕、石刻等民间传统工艺,大力实施文创产品开发,提升农产品、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走出了一条文化艺术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的发展之路。

在前童古镇,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入驻景点,开发出根雕、竹编等文创产品,被评为省级文化创意街区;在胡陈乡,台湾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创始人何培钧入驻,建成乡村振兴在地体验中心、光点学院,大力开发“光点”文创产品。

让艺术“盆景”发展成为艺术“风景”,就要进一步扩大艺术村、艺术项目的覆盖面,打造更多富有特色的艺术村类型。今年,宁海计划创建19个艺术特色村,整合各类资金,打造“一村一特色”。

“葛家村试验”给丛志强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境界:“把农村广阔天地作为课堂,让艺术回归生活,乡村大有希望。”

如今,大佳何镇以葛家村为起点,串点成线,发扬和传承江南红妆文化和方孝孺“正学”文化,规模化建设集艺术交流、生态旅游、健康休闲、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艺术谷”,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的展示地。岔路镇也以鲁岐书院项目为动力引擎,以葛洪道医谷项目为产业基地,以葛招龙匠艺馆为文化传承,深度挖掘葛洪文化,打造高品质的乡村图书馆,搭建高质量艺术家沙龙,实现艺术反哺乡村。

以艺术设计为载体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提高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让村民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主体力量,宁海县的实践正逐步向其他村庄推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