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东方第一龙” |
|||
|
|||
钱梦佳
“六鳌海上驾山来,火树银花夜夜开。犹是承平歌舞意,一声鼍鼓起春雷。”这首诗描绘的“东方第一龙”——鳌江划大龙,是温州平阳民众为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祝丰年而创造并传承的灯彩民俗文化瑰宝。其在当地流传历史已逾400年,每年正月十五的划大龙活动常常吸引数万民众参与,场面十分壮观。 2014年,鳌江划大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舞动的“东方第一龙”,蕴藏着平阳人非凡的智慧、大胆的想象、灵巧的双手、刚毅的性格和勇搏风浪的精神。 鳌江大龙巡演
根植海洋 大龙腾飞
鳌江划大龙源自海洋文化,其诞生地因江口涌潮似巨鳌负山而称鳌江。鳌江是平阳的主要出海港口,是渔港,也是海鲜集散地。鳌江先民“靠海吃海”,但是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从事海洋捕捞和运输贸易风险很大。 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渺小和无助,为了寻求平安富足,往往寻求神灵庇护。于是,鳌江百姓把对江鳌和对海龙的信仰结合起来,创造了鳌江划大龙这一造型独特、气势磅礴、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灯彩。 清末,鳌江划大龙在平阳盛行,在浙、闽交界地区影响广泛。“上元……鳌江则迎龙灯,头巨充庭,身长十余丈,扛者百余人,迎神三日或五日。”可以想见场面之盛大壮观。 这项有着“龙腾民泰”之寄思的隆重庆典,却曾险被抹杀在传承过程中。据《平阳县志》记载:清末县令汤肇熙因划大龙偶有滋生争殴之事,明令禁止划大龙活动的进行。另有《项经川文集》记录,“文革”期间,划大龙活动曾一度遭遇停歇。种种原因,鳌江大龙曾沉寂多次。 2000年是千禧龙年,鳌江划大龙活动也迎来了新纪元。在浙江民间为北京奥运会祈福、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都闪耀着鳌江大龙威武雄健的身姿。
鳌游四海 龙舞九天
民俗自有顽强的生命力,鳌江大龙一经唤醒便华彩熠熠。 2000年,鳌江镇根据当地老艺人的回忆,重新扎制了大龙,龙身长66米、高4.3米、宽4米,龙头大如房子,用毛竹、彩纸装饰,由120人扛抬。“划大龙”重现,场面轰动一时。千禧龙年之际,民众通过划大龙表达共同的心愿——祝福祖国母亲年丰人寿、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2007年,为了给北京奥运会祈福,表达平阳人民的自豪、喜悦之情,鳌江划大龙傲然雄起、闪亮登场。2009年9月,应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邀请,首度赴杭为国庆60周年贺喜。在开幕仪式上,鳌江划大龙震撼登场,巨龙喷水令围观人群惊叹不已。活动后,鳌江大龙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东方第一龙” 奖牌。 2014年,平阳县申报的“鳌江划大龙”,作为传统舞蹈中的龙舞,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2018年元宵节,鳌江为庆祝建镇85周年举行划大龙活动。大龙长85米、高5.3米、重3吨多,划大龙队员358人。巡游队伍所经之处,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工艺精湛 民间瑰宝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民俗活动,鳌江划大龙内涵丰富,从大龙制作、开光,到迎龙、送神等仪式活动,都非常讲究。 最为直观的是大龙的造型,一般选用特大毛竹做龙骨,再用篾条、木头、绸布、五彩纸等编扎;龙的各部位都配以精美的民间图案,融竹编、纸扎、剪纸、书画等艺术手法于一体,独特而华丽。夜晚看大龙,其身体透亮、流光溢彩,宛如一条火龙出海,栩栩如生。 鳌江大龙雄姿堪称一绝,龙分9段,取“龙生九子”之意,龙头直径达5米,龙角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大龙重达2500公斤,在巡街游行过程中需近200名壮汉手拉肩扛缓缓前进,真可谓“满身鳞甲不飞行,大举依然赖众擎”。 大龙制作完毕后,鳌江民众摆妥香烛、八仙桌、鞭炮、荤素供品,请来道士请神,以行开光仪式。其后,当地享有较高威望的人士在道士的带领下登上扶梯,亲近龙头,掀开敷在龙眼上的红纸,用毛笔恭恭敬敬地在龙眼上点睛。这一过程,成为庆典活动的一大亮点。 在划大龙巡街游行队伍中,常常伴有民间吹打、舞龙舞狮、划旱船等表演小团体,营造和谐、喜庆氛围。 如今,鳌江划大龙保留着大龙制作、龙灯开光(请香炉)、画龙点睛、巡街游行、祭神仪式(收香)、捆龙化龙等传统民俗。不仅历史、人文、艺术价值兼具,还能促进当地群众性文化消费和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在全国民俗活动中绽放别样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