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会所中的歪风” |
|||
|
|||
颜新文 瞿芃 黄秋霞
“这里有热闹的烟火气。”日前,杭州市民廖显伦来到位于西湖景区的花港茶楼,喝着20元一杯的花茶,吃着自带零食,跟老友聊天赏景。这成为他退休后最惬意的事。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名叫“莲庄”的高档经营场所,高消费的门槛将众多普通消费者拒之门外。转变,源自浙江省2013年底启动的整治“会所中的歪风”专项行动。整治以西湖景区为重点,全省同步推开,时至今日仍在深化。
刹歪风
说起这场专项整治,杭州市纪委监委驻杭州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温洪亮记忆犹新。当时他是市纪委驻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纪检组组长。 “一周内就关停了30家。”温洪亮说,这些高档经营场所占据西湖景区最佳位置,有的甚至隔断了旅游路线,“这么好的公共资源被少数人垄断,令人痛心。” 而且,场所里普遍装修奢华,往往成为滋生腐败之处。“出入人群非富即贵,公职人员参与其中,不仅脱离群众,助长奢靡之风,而且很容易被围猎,带来权力寻租。”温洪亮说。 据统计,浙江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排摸出高档经营场所(私人会所)98家,关停20家,转型76家,期满收回2家。 关停只是第一步。按照相关规定,杭州市西湖景区及时调整业态规划,压控餐饮特别是高端餐饮比重,被关停的会所也积极谋划转型。 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浙江对“会所问题”的监督检查并未止步。2019年底,省纪委监委在开展年度主体责任检查中,有侧重地对西湖景区及其周边私人会所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西湖周边和部分地区有反弹回潮的苗头和迹象。由此,会所整治“回头看”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 消隐患
杭州灵隐路19号是曾经的九里松会馆。专项整治后,这里被一家企业承租用作办公场所。“回头看”中,检查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包厢、圆桌、酒柜等设施以及正在建设的地下泳池和健身房。 “非经营性场所不能设置明火灶台、包厢,摆设圆桌、酒柜等接待及宴请设施,严禁搞接待用的‘一桌餐’。”检查人员介绍,目前相关设施已经拆除,后续将继续督促整改。 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此次“回头看”的初衷。 在省纪委监委指导下,杭州对2014年西湖周边原关停转型的56家高档经营场所(私人会所)进行复查,又对西溪湿地、良渚遗址、京杭大运河等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保护地及公园进行了扩面排查。 参照杭州方案,“回头看”在浙江全省推开,对公共资源内的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准确掌握经营业态。 “‘回头看’发现,有的场所仅有少部分区域向公众开放,有的场所超出范围经营,还有新出现的高端消费场所,影响了作风建设成效的巩固和深化。”省监委委员郑志兵说,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建立整改台账,下发监察建议、监察提醒等方式,督促相关责任单位严格对标整改。全省排查各类场所86956处,督促整改问题403个,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
严监管
与“回头看”同步进行的,是更加严格的长效机制建设。 杭州率先出台意见,将“回头看”的排查范围从餐饮、娱乐、接待等经营性场所覆盖到各类展馆,包括市民观光游览、科普文化交流等非经营性场所,其他国有产权物业也被纳入排查整治范围。 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坚持“公益性、大众化、可进入、可消费”,坚持“不能办、不能变、不能有、不能去”,成为指导性原则要求。 “比如明确‘不能变’的要求,严禁改变公共资源属性,严禁违反经营许可和合同约定。如果在非经营性的公共资源场所内摆圆桌、设灶台,就改变了公共资源属性,存在招待特定人群、搞‘一桌餐’的风险。”杭州市纪委常委、监委委员金伟说。 强化部门监管职责,杭州作出规定,要求规划资源、住房建设等职能部门,对公共资源中涉及项目立项、规划建设、消防审批、经营许可、工商登记等事项严格审核把关,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目前,会所整治的“杭标”正作为“省标”在浙江全省推广。一方面,扎紧制度笼子,探索建立禁入事项清单,完善登记备案制度,加强经营业态规划,从源头杜绝问题隐患;另一方面,强化动态管控,利用前置审批、“大数据+监督”等有效手段,加强常态监控、精密智控。
谋转型
如何做好会所整治的“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引导转型,发挥场所自身价值,实现良性发展,避免一关了之、资源闲置。对此,杭州的经验是引导转型,走经营性转型和公益性转型之路。 比如,花港茶楼由本地企业楼外楼和湖畔居共同运营,2014年9月开业以来,一直坚持大众化消费。为支持企业发展,作为业主单位,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在租金、硬件改造等方面也提供了相应帮助。据悉,花港茶楼的租金较之“莲庄”减少了一半以上。 位于萧山湘湖景区的玛雅岛曾是一个以女子康养业务为主的高档消费场所。“回头看”中,针对其定价高、缺乏大众性和开放性等问题,相关部门指导督促责任人进行整改。该项目按民宿标准办理审批手续,其客房、餐厅、会议室、接待大厅等功能区按酒店模式对外营业。 “转型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人气聚起来了,口碑攒起来了,长期盈利能力强起来了。”酒店负责人劳文君举例说,去年10月,仅客房住宿这一项,净收入就达到了5万多元。 另一种转型模式是注重公益属性,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 同样位于湘湖景区的掬星岛,曾是提供餐饮服务的高档会所。2014年专项整治后,转型为掬星岛茶室。2018年,再次转型为文化旅游项目,成为进行学术研讨、文化展览的“网红打卡点”。 “岛上设立了以服务群团组织建设、文化交流研讨为主的共享式党群驿站,免费对公众开放。”湘湖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内类似公共资源场所均按不同等级纳入管理名册,与经营主体签订承诺书,实行网格化管理,一旦发现违规的苗头就能精准处置,保证公益属性不变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