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2年第二期>聚力攻坚突破 交出硬核答卷
数字法治

2022-01-25 13:2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浙里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

“海平面上下的冰山”齐消融

贾 薇

 

2021年初,浙江探索开展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改革,围绕社会矛盾风险“全量掌握、高效化解、有效预防”三大需求,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新机制,多跨协同重塑矛调业务流程,高效赋能社会矛盾风险全周期动态管控。

由省委政法委牵头,杭州市及上城区承接,共同打造了浙里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应用。该应用以线上线下矛调中心为主要窗口,依托“141”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协同法院、司法、信访等21个部门,整合15类行专调委会资源,共享“浙里调”“浙里访”等5个系统数据239万条,贯通省、市、县、乡、村、网格6级,跨体制联动政、企、社、群4侧,有效破解了矛盾风险感知不灵、协同联动不足等痛点难点堵点。

“矛盾纠纷及风险就像一座冰山,已发的是裸露在海平面上的部分,各部门受理的仅仅是冰山一角。”省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浙里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应用不仅能快速有效解决已发矛盾,还能预警和防范“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风险隐患”。

在全国“双减”政策出台之前,上城区线上和线下矛调中心陆续收到群众针对同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问题反映,平台系统很快捕捉到校外培训纠纷风险,连续发出预警。经过分析研判,上城区启动校外培训纠纷化解“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通过线下组建专班、线上搭建多跨场景,短短两天时间成功帮助802名学员平稳转课,转课率达94%。

“全量掌握”是敏锐捕捉隐藏式纠纷风险的关键。按照省矛盾纠纷事项分类方案,该应用在省级17个部门60类290项的基础上,统一21类84项分类标准,并按照风险等级、事件成因等形成专业标签,着力打造一个全量矛盾纠纷数据库。同时,打通诉源、访源、警源等数据接口,构建社会风险分析模块,建立实时会商研判机制,增强风险预警前瞻性与协同性。

“没想到手机扫码这么快解决问题!”身在江西省上饶市的汪师傅通过手机扫“浙江解纷码”向建德市社会治理中心反映工程款纠纷,2天内就化解了涉及金额近13万元的纠纷。

“高效化解”的背后是不断健全的矛盾调解协同运行机制。通过优化提升线上“浙江解纷码”,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受、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集成服务,并通过厘清部门、属地职责边界,推行联合监管、联合执法、联合化解,做实联动处置,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136”式工作格局。

自浙里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应用上线以来,杭州市信访总量、一审民商事案件、万人成讼率同比分别下降28.6%、5.15%、6.36%,三级重复信访综合化解率、矛盾纠纷诉求结案率、群众事项办结满意率分别提升至99.71%、90.36%、99.54%。


线上矛调中心——浙江解纷码

 

法院执行“一件事”

破解综合治理执行难题

苏以云  于苔纳

 

为破解老百姓揪心、烦心的司法执行难题,浙江法院聚焦“数字赋能、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协同联动、整体智治”,推进执行“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

2020年11月,全省推广诸暨“不动产司法处置一件事”改革,一年间实现全省域覆盖。全省法院“一网通办”发起执行协查近3500万次,执行到位995亿元;“一次办结”线上处置不动产4600多宗、成交124.5亿元,拍卖用时减少40%,平均办证用时由原来的20天缩短至2天,最短用时1小时。

在一起债务纠纷执行中,被执行人名下待拍卖的工业用地权利状况不明。按照一般司法拍卖流程,若扣除房屋拍卖交易税后债权仍有很大缺口,还需拍卖被执行人名下唯一住房。诸暨市人民法院充分利用“不动产司法处置一件事”场景应用优势,经过“一门联审”,一键查清待拍卖工业厂房权利瑕疵并进行公示,让竞拍者放心竞拍。该工业用地最终以235%溢价率成交,不仅让申请执行人的债权执行到位,还保住了被执行人的唯一住房。

“不动产司法处置”多跨应用场景正是浙江法院“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协同高效、执行有力”的“井”字形多跨协同联动机制的典型体现。浙江法院以系统观念、数字思维和数字方法,搭建“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执行难综合治理“鱼骨图”,每一根“鱼刺骨”都是一个具体的执行“一件事”多跨应用场景。每一个多跨应用场景都具备“井”字形架构,依靠基层社会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实现法院主导,横向联通相关协助职能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多层级的一体化多跨协同联动机制,实现执行高频事项“一张清单、一门联审、一窗受理、一体协同、一站办结、一链服务”。

2021年11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又确立“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涉众案款发放”“执行事务分段集约”等21个多跨协同子场景应用为第二批试点。

一辆浙F牌照的小汽车驶进杭州市拱墅区法院的法拍车执行小站,这辆车将在杭州直接挂网拍卖、交易……这是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线上一键请求异地扣押的结果。以前,至少需要两名嘉兴执行法官在异地工作,要花费千元的拖车费用。

一个个执行“一件事”子场景的应用,体现了浙江用最优方案、最佳方法、最短时间、最小成本、最少代价开展执法办案的风格,彰显出“办案最公、用时最少、群众司法获得感最强”的特质。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涉众案款发放”子场景,“一键操作”就向遍布全国的17万名当事人发放案款17亿元;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拒执打击流程分解出62项任务颗粒,明确公安、检察等所有协同部门职责,移送立案反馈平均用时从原先的近30天降至5个工作日,发起协助查证事项100余次,均在5个工作日内得到反馈。


杭州市拱墅区法院“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

 

移动微法院

“一站式”解决诉讼难题

陆 建

 

“受疫情影响,我滞留在澳大利亚,开庭前没法赶回来,怎么办?”身处南半球的被告杨某向法官发问。该案若发生在以前便会被搁置,当事人由此陷入诉累。现在,通过移动微法院的多方视频功能,历时4小时,双方就租金支付、房屋腾退等达成一致协议。

移动微法院是由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首创的全国首个移动电子诉讼平台,贯通诉讼全流程,具备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电子送达、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申请执行、网上缴费等多项功能,是“互联网+司法”的重大创新举措。

这一应用改变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联系渠道单一、交流囿于法院办公场所的情境。当事人只需打开微信,点击“发现”,找到“小程序”,搜索“浙江移动微法院”,完成实名认证后即可通过“掌上法庭”与法官实时沟通。执行法官和案件当事人能够在一案一号的“虚拟空间”中,利用语音、文字、音频等多种方式实现即时交流,大幅压缩了各环节流转的用时,推动诉讼事务办理便捷化。

不只是实时交流,法官与当事人的所有交流,在移动微法院后台均有记录,让办案过程全程留痕。无论是审判流程、庭审视频、判决文书,还是执行过程,当事人随时在线查阅,完成“手机阅卷”。比如,当进入执行案件专属空间,执行法官可通过图片、视频、定位等方式向当事人实时推送查封、扣押、司法拘留等节点信息,当事人也可向执行法官发送执行线索,直接连线执行现场。整个过程阳光透明,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据悉,移动微法院已逐步推广至全国法院。2020年1月,实现全国32个省级区域全覆盖;2021年5月,中国移动微法院标准版上线。目前,全国法院运用移动微法院累计在线办案719万件,实名用户达835万,累计访问超过19亿次。

全国标准版移动微法院新增了11个应用场景,解决了多跨场景不足、全国联动不畅、基层贯通不够等问题,进一步方便了当事人、提高了审判质效、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治理效能。

实现立案全球通。国内当事人可以就近选择一家法院,向全国任何一家管辖法院申请远程立案,境外当事人则可申请跨境立案。同时开发上线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版本,方便少数民族群众。

升级跨时空庭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智能化“异步审理”及“多案联审”,“多方视频”从9路扩展至16路,大幅提高庭审效率。

推动诉讼服务协同。与司法行政部门对接,为律师提供网上阅卷等35项定制服务;与银行、保全担保机构对接,实现在线出具电子担保书;与“浙江企业在线”打通,95%以上的企业可以有效接收电子法律文书。

助力信用体系共建。归集运用司法大数据,研发上线五色诚信诉讼码,与信用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融入基层治理格局。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对接,实现诉前诉后全贯通、线上线下全融合、内网外网全互联,努力建设司法服务的便民超市、开放互动的普法学校和没有围墙的在线法院。


宁波中院清算与破产审判庭移动微法院开庭

 

行政机关合同管理“一体化”

涉公合同监管“一屏掌控”

王 斌

 

“涉公合同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领域,存在着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管理乏力等风险。”温州市瓯海区司法局局长丁建勇说,“近年来,瓯海区城市化建设不断提质加速,每年签订50万元以上的涉公合同超千份,如何将海量合同真正管理起来成了重要命题。”

瓯海区在全省率先开发行政机关合同管理“一体化”应用,针对涉公合同签订不规范、履约不到位、管理责任不清晰等问题,进行“建制度、严审核、重履约、全覆盖”的全流程管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涉公合同精密智控平台,实现涉公合同全过程数字化闭环智控,不仅提升了涉公合同监管效能,也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以前要查阅很多纸质材料,现在动动鼠标就能查到所有涉公合同信息,并能迅速定位风险点,节省了时间。”瓯海区纪委工作人员介绍。如今,该区平均7秒就能完成一份涉公合同的全覆盖体检,并生成相应审查意见。

在行政合同的基础上,瓯海区将涉及政府一方签订的合同,即涉公合同全部录入平台统一管理,纵向贯穿合同“订立、审查、履约、终结”全过程,横向协同区纪委区监委、发改、司法、财政、住建等合同监管部门力量,归集“公共资源交易、财政支付、国资管理”等部门平台和“天眼查”“至信链”等社会平台数据,全面形成管合同、管干部、管资产、管企业、管成效、管廉政的“六管齐下”模式。

截至目前,瓯海区累计监管全区154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衍生的50万元以上合同达3200余件,监管重大工程项目137个,12家主管部门使用平台开展行业监管,累计纠正履约不规范合同43个,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损失超1.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涉公合同不仅在工程招投标时需要通过审查,在履约过程中,也要对工程款支付、人员到位到岗起到监督作用。以前都是线下,现在应用到了线上,管理更加高效了。”瓯海中心区建设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坚说。

经办人的“定心丸”,来自于行政机关合同管理“一体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合同签订前,平台对合同文本进行三重审查体系,守牢合同签订关。第一重是系统智能初筛,平台基于AI技术研发智能审查模型,内置大量合同审查规则,实现缺失条款扫描、风险错误提示、相对方资质审查;第二重是法律顾问审查,承办单位在线选择法律顾问,由法律顾问出具专业性审查意见;针对重大合同,系统自动识别后会发送给区司法局进行合法性审查,为合同提供第三重审查保障。

瓯海区纪委区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瓯海区将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互通共享合同立项信息、资金拨付信息、国有资产信息等,同时优化数据算法模型,提升合同监管质效。


温州市瓯海区行政机关合同管理“一体化”应用大屏

 

基层矛调“五环智控”

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

张肖斌

 

近日,一起发生在仙居县朱溪镇溪上村和下各镇黄粱陈村间的纠纷,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得到妥善解决。原来,溪上村在建房时未在路面下预埋管道就将水沟填埋,导致边上黄粱陈村部分农田经常性积水,造成农作物损失。黄粱陈村村民多次向镇、村干部反映,因职责边界不清,长期未得到解决。

2021年12月,仙居县社会治理中心收到属地网格员上报矛盾纠纷线索后,通过“基层治理四平台”转至“五环智控”,线上迅速搭建由县交通局、县交投集团、县朱溪水库指挥部、下各镇、朱溪镇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调处团队,“云会商”研究解决方案。事项交办后的7日和14日两个节点,系统自动发起黄色和红色预警,县委督查室、县纪委、县检察等实时跟进监督。最终,县交投集团提出方案,并征求两村村民意见后,予以通过实施。

“针对基层信访矛盾调处存在的时效慢、群众抱怨多、合力形成难、就地化解难等问题,我们以高效规范处置‘矛盾纠纷一件事’为切入点,创新基层治理‘五环智控’,构建全链条责任闭环体系,推动基层治理迭代升级。”仙居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应杭平介绍。

仙居县基层矛调“五环智控”,是“即时感知—多元调处—责任监督—预警研判—考评反馈”场景应用的简称,实现业务可视、轨迹可循、绩效可见。通过梳理传统矛盾调解的28项核心业务和21个突出问题,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上下贯通省、市、县、乡、村、网格6个层级,协同12个数源系统和45个部门资源,开发“一图一库一指数”、9个子场景、38个功能模块,全面承接“141”和“152”两大体系的各类责任事项,实现办理过程、督办期限、数据分析的全链条、全闭环、全贯通。

同时,仙居县建立“四级会商+四力调解”协同调处体系。在纵向“四级会商”机制中,“一级会商”在网格和村级,化解小微矛盾;“二级会商”在乡镇(街道),化解简单矛盾;“三级会商”在职能部门和县矛调中心,化解复杂矛盾;“四级会商”在县领导层面,通过“专班+专业”组团攻坚,基本终结每月汇总的重大疑难共性矛盾。在横向建立“四力调解”资源库中,“法治力量”由片区民警、巡回法庭法官、片区检察官等组成;“自治力量”以村干部为主体;“德治力量”以乡贤、“两代表一委员”为主体;“专业+行业力量”包括金牌调解员、律师、事权部门责任人等。

自仙居县基层矛调“五环智控”上线以来,仙居县基层纠纷调解变“群众现场跑”为“数据线上跑”,变群众信息“知情少”为“全透明”,让群众减成本、减手续、减时间、减环节,给基层各级干部减负、减压。截至目前,全县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924件,就地化解率达97.7%,群众满意率从86.5%上升到96.13%。


仙居县基层矛调“五环智控”白塔镇分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