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4年第五期
让浙江“三农”金名片更加闪亮
——浙江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综述

2024-03-15 15:2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袁卫 裘云峰

马跃明  袁 卫  裘云峰


磐安县方前镇下村村


之江大地,人勤春早;广袤田野,生机勃发。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千万工程”重大决策,并将“千万工程”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抓手,率先开启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域探索实践。

“千万工程”影响声势全面放大,三个“一号工程”在乡村全面落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20多年来,浙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深入实施“八八战略”,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写好实践续篇、绘就时代新篇。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指导,赋予浙江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特别是对浙江“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并专程到义乌市李祖村等基层一线考察指导,让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2024年2月23日,浙江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作出全面部署。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使命任务,动员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再创佳绩、感恩奋进再续辉煌、实干争先再攀新高,持续推动“千万工程”迈向更高水平,加快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加快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路径,努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浙江力量。

春潮声声,催动浙江农村踔厉奋发、聚力勇进。


嘉兴市美丽乡村


以先行者的姿态

推动“千万工程”迈向更高水平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20多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深化“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为造福浙江、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金名片”,在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引领乡村从“整洁美”迈向“精致美”——

“污水革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应纳尽纳、应集尽集、应治尽治、达标排放。目前,浙江已完成4751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实现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

“垃圾革命”实现全域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和“零填埋”,逐步实现常态保洁、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全省农村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面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厕所革命”实现全面覆盖。实施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改造提升6.7万座农村公厕,实现“有水、有电、有人管,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全覆盖。

美丽乡村迈向全域和美。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深化和美乡村“五美联创”,率先出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制定和美乡村建设导引和认定办法,“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浙江美丽大花园加速呈现。

引领乡村从“环境美”迈向“产业美”——

乡村业态发展迅猛。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化通道,美丽经济实现一二三产融合跨越。2023年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

农旅融合蓬勃兴起。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融合,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变“卖山林”为“卖生态”。累计建成A级景区村庄10083个,其中3A级景区村2240个,带动26.4万农户增收。

乡村人才不断壮大。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精准打好“引、育、用、管、留”组合拳,大力培育乡村振兴、乡村产业经营、乡村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五类人才,实施以农创客、规划师、农技师、工程师、艺术家促振兴奔共富活动,全省乡村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00.6万人。

引领乡村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

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坚持“物的美丽”与“人的美丽”一起抓,实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共培育,倡导“家家有家训”“户户亮家训”,加强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不断为美丽乡村注入美丽灵魂。

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升行动,全省村级平均活动场所面积达430平方米,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9830个、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历史文化村落应保尽保。累计开展11批共475个重点村和2308个一般村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让一大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

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建立包含177项资源的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库,在全国率先公布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37个。全省共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7项,其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项,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日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释放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浙江走前列、作示范、当标兵。2月23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为引领,更好地转化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富农之基、强农之要、兴农之本,持续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推动“三农”工作全面过硬、全域提质、全程领跑。

日前,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2024年工作要点》提出:到2027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建设再上台阶,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区;到2035年,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乡村振兴样板区。

更好展现先行者姿态、持续擦亮新篇章成色。一幅“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在之江大地迅速铺展。


舟山“共富方舟”上岛为群众免费健康体检


聚焦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厚植“三农”发展新动力


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扎实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在农业农村落地落实,持续深化“农业双强”行动,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激发动能、蓄积后劲。

“稳粮保供”扎实有力——

粮食稳定供给。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两个“党政同责”,建立种粮成本和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0.11万亩。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1537万亩、总产127.8亿斤、亩产415.6公斤,均创近八年新高,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夏粮亩产增量和早稻面积增量居全国第一。

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生猪、能繁母猪存栏数分别达到644.5万头、71.1万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960万亩、总产量1900万吨,水产品年产量预计超620万吨、远洋渔业保持全国领先,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农业双强”动能澎湃——

科技强农再攀高峰。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启动优质水稻等首批12项攻关任务、28个项目。科技协作推广取得新进展,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产业团队和“三农九方”等项目578个。重点突破试点取得新成效,完成“一县一策”重点突破项目总投资2.6亿多元,在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和农机研发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效。

机械强农稳步推进。适用农机装备加快研发,组织实施水稻覆膜插秧机等4个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和再生稻联合收割机研发与应用等13个省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18项。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创建全国唯一的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

种业振兴成效显著。建设省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联合创新平台11个,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南繁公共实验室,4家种业公司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企业重点实验室。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六个“百千”工程深入实施,推动现代农业补短提能。

“一号工程”全面落地——

乡村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获批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出台全国首个《数字乡村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深化“浙江乡村大脑2.0+浙农系列应用+浙农码”建设。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全域推进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数字乡村总体发展水平达68.3%,连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数字乡村引领区成果展首次独立成馆入驻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乡村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制定“8+4”乡村振兴政策包,出台《乡村振兴支持二十条》,发布农业农村投资指南,2023年全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80亿元、增长44.8%,居全国第二。

乡村“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成功举办2023中国国际茶博会、第七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等国际展会,2023年农产品进出口总值1521.8亿元、增长16.4%。


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在一线


深化一体化联动

在探索城乡融合中开辟新空间


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浙江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奋进“两个先行”、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共同繁荣夯实基础。

“强城”蹄疾步稳——

县城产业平台集聚能力稳进提升。浙江累计创建38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82个省级开发区,12个省级高能级平台,形成90个命名小镇、41个创建小镇的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梯队。

县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强化。美丽城镇建设迭代推进,累计建设1263个未来社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山区26县15个重大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启动,省级骨干通道基本实现全覆盖。

县城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效加强。22个义务教育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全面启动,累计组建教共体2782个;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七大行动”全面实施,累计建成县域医共体165家;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加快健全,县级物流配送覆盖率和村级快递网覆盖率均达100%。

县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持续优化。第一批23个省级标杆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加快培育,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9000余个,建成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1个。

“兴村”乘势而上——

集体经济越来越“壮”。深入实施“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改革,实施新一轮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促进“飞地项目”提档升级,组建强村公司2315家、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499个。2023年,全省村级集体资产总额930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36亿元;全省年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村占比为94%,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56%。

乡村活力越来越“足”。深入实施“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改革,出台《关于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7.95万宗,实现价值178.16亿元。在全国率先系统部署村庄经营工作,实施“村庄经营点亮乡村行动”,成立浙江省村庄经营联盟,搭建市场主体与乡村对接平台,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乡村集聚。

“融合”走向深入——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制定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实施村庄规划管控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派遣640名规划师入驻乡镇(街道)。

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81.8%,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超90%,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5G网络、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全省人均月低保标准1083元、居全国省区第一;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98%。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制定实施《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首创“省级共性+市县个性”积分指标体系,打造“浙里新市民”应用。启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整省试点,推动各类要素向乡村顺畅流动。


长兴县虹星桥镇光伏农业科技大棚


聚焦关键大板块

塑造推进共同富裕先行新优势


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浙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重要指示精神,把农业农村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板块,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联动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山区海岛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11元,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6,浙江成为全国最“均富”的省区之一。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4%,增速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6.1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万元。

富民产业健康发展——

乡村“土特产”全链升级。创新绘制产业链图谱,深入实施“百链千亿”行动,培育壮大“十业万亿”乡村产业,建成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92条、总产值2800亿元。大力发展“土特产”产业,发布首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和百强案例。全省“土特产”共1040个、总产值2468亿元,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有353个。

农产品“三品一标”提质升级。实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达标合格农产品等“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累计打造700个自有品牌、400个区域公共品牌、15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现代“新农人”大力培育。举办首期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实施千名“乡村职业经理人CEO”培养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3年培养首批100名乡村CEO,培育部级“头雁”800名、省级“头雁”1000名,累计培育农创客6.2万名。

在浙江,“村村产业有特色、户户创业有奔头、人人就业有门路”已经成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扩中”“提低”精准施策——

助农增收政策供给更给力。制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农民“增收十招”。建立农业重大产业项目、“千项万亿”工程农业农村优先领域项目、城乡提升工程“千万工程”重大项目三张清单,每年滚动推进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稳步提高财政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推动各类金融保险机构持续投入农业农村。探索建设惠农直通车,打造“惠农政策+重大项目+农业保险+涉农补贴+涉农信贷”功能联合体,归集惠农政策服务农业经营主体。

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更精准。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支持小型到户产业项目。实施来料加工岗位和场租补贴政策,动态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大力开发乡村公益岗位,优先聘用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落实公益岗位4万余个,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和“雨露计划”补助均实现100%全覆盖。优化低收入农户防返贫监测机制,开发就业、产业、培训、社会爱心等帮扶模块,纵向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强化驻村帮扶和“一户一策”干部精准帮扶。2023年261个省级驻村工作组共帮助结对村落实项目404个,累计走访低收入农户423万余次,返贫风险及时消除率100%。

山区海岛加快发展——

完善支持政策工具箱。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山区海岛县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出台金融支持山区海岛县“一县一链”产业发展政策,启动“共保体支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动”,2023年山区海岛县安排省级以上支农专项资金60.5亿元。积极实施乡村振兴综合试点、异地搬迁后续帮扶、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项目,驱动当地产业发展。

深化新型帮扶共同体。完善“双向赛马”绩效评价指标,深化国企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不断拓展乡村振兴十大助力行动。以促进山区海岛县消费帮扶为目标,出台支持举措,评选“263共富农产品”65个,带动新增消费帮扶11.4亿元。建立山区26县个性化帮扶清单和承接帮扶清单,累计落实组团式帮扶项目351个,促成项目投资532亿元。

加快打造产业“一县一链”。召开全省山区海岛县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一县一链”现场推进会,提升山区海岛县强链补链能力。截至目前,山区海岛县累计建成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2条、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5个、省级以上农业园区35个,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2个。


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田园风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浙江要先行、乡村更要快行!在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浙江进一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勇做农村改革的探路者、城乡融合的先行者、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