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保护推进美丽中国省域先行 |
|||
|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 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为我省加快推进美丽中国省域先行、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局,铆足干劲、加压奋进,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厚植生态底色,绘就美丽画卷。 ●坚持系统施策与重点攻坚并重,守好污染防治“主阵地”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浙江到了进则胜、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推进全要素、全形态、全链条治污。 深化治气攻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大力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一批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领域、行业运输清洁化,实现更多减排量、更好环境效益。针对秋冬季气候特点开展治气“攻坚季”专项行动,加强监测预警、分析溯源与分级管控。加大施工场地和道路扬尘监管力度,持续巩固秸秆露天禁烧成效,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深化治水提标。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实施地表水重要水体清单化管控制度,加强千岛湖、太湖等重点湖库、重点流域风险管理。深化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大力推进杭州湾近岸海域综合整治,推广“蓝色循环”治理模式,积极打造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一体推进护水、治水、美水。 深化净土清废。高标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推进纺织、化工、汽车等行业“无废化”转型,推动危险废物“趋零填埋”。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监管,全面落实耕地土壤污染溯源、断源、减排措施,开展重点管控新污染物风险筛查和评估,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坚持面上问题与根源问题并治,打好以改促进“组合拳” 接下来,我们将把督察问题整改作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举措、最有力的行动,抓好整改、补齐短板、夯实根基,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真正让人民群众认可和满意。 闭环管理抓整改。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整改机制,深化“七张问题清单”工作机制,实施省领导联系督导、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双签字”销号等制度,压紧压实整改责任链条。高标准制定整改措施,严格目标要求,明确整改时限,坚持台账化管理、清单化推进、项目化实施,确保问题整改不折不扣、到底到边。 监督帮扶提质效。围绕大气治理、基础设施、“两高”项目、生态破坏等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关注问题,强化跟踪调度、督促督办,开展专项督导帮扶,确保整改压茬推进、问题限时销号。积极总结整改正面典型案例,及时公布整改进展,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巩固整改成效。 治本抓源促长效。聚焦碳排放强度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杭州湾综合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深挖问题背后的结构性、根源性矛盾,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政策协同、措施协同,举一反三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加快推动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由防污染反弹向促品质提升转变。 ●坚持精准管控与精细服务并举,跑出绿色发展“加速度”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牵引、倒逼作用,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校准把正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在优化资源要素供给、塑造一流营商环境中发挥作用、体现地位。 校准政策的精度。用好“两重”“两新”政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和钢铁、建材、石化等七大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淘汰更新一批生产设备、治污设施、落后产能。完善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分区管控措施深度嵌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为高质量发展立好“绿色标尺”。 加快项目的速度。全力做好“千项万亿”工程等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持续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多评合一”“打捆审批”等改革扩面,健全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机制,以最经济的手段、花最少的时间,管住最关键的环节,让高水平、高效益、低排放的好项目快速上马、及早落地。 提升产业的厚度。在保护环境过程中发展产业、拓展业态,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建立完善减污降碳的政策标准、协同路径、工作机制,引导支持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积极培育生态环保产业。深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探索“环境健康+”产业化普惠路径,加强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制度建设,推进生态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坚持法治、智治、共治并用,放大环境治理“新优势” 用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手段,深耕国家级改革“试验田”,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引领美丽浙江建设走入深层次、迈向高质量。 强化法治固本。加快推进噪声、海洋等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制修订,健全完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健全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探索完善“非现场监管”模式。加强行刑衔接,推进“生态警务”建设,严厉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以最严密制度最严格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深化智治牵引。推进数字生态文明省域试点,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建强“天空地海”立体监控网络,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预警等能力水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行动,突破一批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瓶颈,支持鼓励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路径。 激发共治活力。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完善责任分解、多元投入、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等机制,构建生态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阐释、宣传传播,因地制宜培育美丽单元,打造先行品牌,弘扬生态文化,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