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19年第十八期>潮涌“三个地”
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2019-10-22 09:5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沙勋

沙勋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浙江人民矢志追求伟大梦想,创造了一个个“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又好又快”的发展奇迹,推动浙江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创新创业的“三个历史性转变”。

浙江大地发生的全面深刻、影响深远和鼓舞人心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伟大成就的缩影,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浙江70年的发展历程,更是从省域层面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

 

从1949年5月浙江解放到1978年12月实行改革开放,浙江和全国一样,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浙江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争论、不压制、不张扬,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市场取向不动摇,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政策。浙江儿女敢为天下先,“一见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发芽”,创业热情持续高涨。

1979年,长兴等地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点燃了浙江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及股份合作制经济在浙江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是在1979 年,全国最大的纽扣市场在永嘉桥头萌芽。随后,温州、义乌、台州、绍兴……市场活力在浙江大地上生机勃发。“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镇”,浙江“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模式引起世人关注。

对外开放方面,1978年宁波港开放,1980年7月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1984年宁波、温州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实现开放。

浙江开始显现出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1984年,苍南龙港建成“中国农民第一城”;1985 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1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迈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浙江对乡镇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涌现出了万向集团、娃哈哈集团、正泰集团等一批杰出企业。

“市场大省”名扬中外。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稳坐全国专业市场成交额第一、第二把交椅。各种要素市场开始发育,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省形成“4小时交通圈”,浙南人民盼望已久的金温铁路开通运行。“什么来钱种什么”,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外贸”。与此同时,浙江的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也日益增多,显示出“走在前列”的态势。

到20世纪末,浙江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区域特色经济格局,在百强县中占据1/3左右的席位。在实现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浙江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开辟改革开放新境界

 

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必然率先遭遇“成长中的烦恼”。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和深邃思考后,作出了“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八八战略”。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要全面深化改革。“八八战略”构成了一个既有方法论又有路线图的系统全面的顶层架构,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擘画了宏伟蓝图,架起了“四梁八柱”,在全国也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意义。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的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一马当先,向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领域全面推开,改革开放由此开辟了全新境界。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引领浙江走上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快车道。浙江苦练内功,“腾笼换鸟”,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探索开展“亩产论英雄”改革。“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型省份和品牌大省建设,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创新,大型专业市场的风向标效应日益凸显,要素市场初具规模,证券市场“浙江板块”特色鲜明,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推动浙江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浙江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投资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主动接轨上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形成了影响力巨大的浙商群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持续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鼓励“选商引资”和境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配置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和领域进一步拓宽。

“山海协作、陆海联动”,加快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浙江“样板区”。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四个千万”工程,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坚持实施“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以实施“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初步形成了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在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明显增强的同时,“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也稳步推进。

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创新和推广“枫桥经验”,在习近平同志的示范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省党政领导约访和下访制度,建立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推进“综治进民企”,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广泛开展创建“平安市县”“平安乡镇”“平安社区”等系列活动。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突出强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平安”基本战略布局。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城乡公共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不断提高,浙江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浙江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送文化”“文化走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浙江的文化软实力更加突出。

积极建设“法治浙江”。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加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如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邀请普通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率先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率先推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率先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执行工作体制等。同时,浙江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实现形式创新,继续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等,涌现出自荐海选村干部、民情沟通日、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许多实践经验。

坚持建设“绿色浙江”。浙江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类目标”完成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开展多轮“811”行动、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浙江还在全国率先探索排污权有偿分配和交易机制,出台首个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浙江的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在党的建设方面,围绕“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行了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探索。浙江大踏步行进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上。

 

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浙江坚持改革闯关、开放探路、创新赋能,奋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朝着“两个高水平”的目标阔步前行。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最多跑一次”事项100%全覆盖,“最多跑一次”的实现率、满意率分别为90.6%和96.5%。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围绕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部署实施对外开放“十大举措”。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提速,89项改革任务100%启动,首家原油非国营贸易企业资质和配额获批。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制定实施科技新政、人才新政、投资新政,成立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打造“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两大科创高地,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支撑和推动了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山海呼应、区域均衡、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大力提升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能级,县域经济加快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深化特色小镇、中心镇培育工程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构建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城乡之间融合发展、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2.04∶1,成为全国城乡比最小的地区。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文化自信、文化活力、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开展“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全面推行“礼让斑马线”文明行动,涌现出以“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为代表的“最美群体”。深入实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加快推进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大运河诗路“四条诗路”和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全省已拥有江郎山、西湖、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等4处世界遗产。

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设,地方治理高效有序、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坚持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支出,每年确定十方面民生实事,把钱用在刀刃上、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打造一站式服务、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努力使企业和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大地山更绿、水更清、风景更秀丽。全省域建设大花园,全面推动“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大力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行动、净土行动、清废行动等重大战役。2018年9月,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评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加快建设清廉浙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向每个支部和党员覆盖。以“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和“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为主要抓手,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行动大担当、作风大改进。全面部署实施新一轮农村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持续打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战,完善村务监督、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等基层治理机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新时代长征路上,5700多万浙江儿女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高水平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浙江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