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 乡村振兴的文化脉动 |
|||
|
|||
宁波农村文化礼堂上演“村晚”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合着平湖钹子书的韵律,一曲《千里送真情》讲述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与便利;小品《我们村的APP》中,一对农民老夫妻也赶起了数字经济的新时髦,通过手机APP在线热销竹笋……2月2日晚,一台透着浓浓乡俗乡风的“村晚”在杭州市富阳区场口村举行,一个个节目演绎的都是群众身边的故事,演出的都是乡里乡亲。 在浙江,从第一届到第五届,“我们的村晚”已走过5个年头,一个个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汇聚成浙江乡村振兴的文化脉动,唱响浙江文化的大繁荣。今年春节,全省各地举办的“我们的村晚”活动逾6000场。
乡村新年俗
进入去年腊月以来,遂昌县石练镇姚埠村不少村民吃过晚饭,就径直前往文化礼堂排演节目。到了2月8日正式演出那天,旗袍秀《中国旗袍》、斗笠舞《茶山情歌》、小品《三个儿媳妇》等21个节目一步步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节目构思取材于当地生产生活,演职人员大多都是本村村民,如今,围绕年味、农味、乡土味和文化味,“村晚”已经成为村民们展示才艺的绝佳舞台。 在海宁市经济开发区,“村晚”节目单上除了传统的歌舞曲艺表演,还出现了不少年俗活动的身影,打年糕、领福字、拍全家福等,让日渐消失的传统年俗文化再度活跃起来。 在台州路桥,400余位村民编排了戏曲、情景剧等12个节目,不仅在文化礼堂上演,而且还进行了网上直播,让身在他乡的村民也能在春节期间感受到故乡的年味。 在普陀区蚂蚁岛的蚂蚁公社广场,2000余名村民早早落座,舞台上,10位阿姨带来的搓草绳表演,再现了65年前的“草绳船”故事,弘扬了蚂蚁岛精神…… 一个个节目拾遗当地传统文化,传递出乡音、寄寓着乡愁、凝聚起乡情。群众的创作和表演热情,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全面绽放。 村民登台唱主角,成为整个“村晚”舞台上最耀眼的“民星”,要归功于浙江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2018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02元,连续34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口袋鼓起来后,广大村民在精神文化领域迸发出自我表达欲,期待获得感。 经过多年的坚持,“村晚”这项发轫于丽水庆元乡村的活动,如今已经深入浙江百姓内心,跟贴福字、挂春联一样,成为岁末年初的年俗期待和文化自觉。
草根大舞台
2018年春节期间,丽水市凭借1115个行政村自办“村晚”、行政村覆盖率超过40%、产生35万多名“村晚民星”的傲人数据,“火”了一把。得益于丽水专项资金和各县配套资金的支持,丽水各乡村开展点对点培训和点单式服务,极大地推动了“村晚”从“点”到“面”的迅速发展。 目前,“村晚”形成了全省联动、全球同步参与的春节新年俗。 在做强财政保障之余,“村晚”越办越红火离不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省已累计建成1万余家农村文化礼堂,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平日里,文化礼堂是村民的精神家园,“村晚”期间,则成了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 “送文化”“种文化”成为一大助力。各村排演时缺什么,文化部门就送什么。浙江近年来大力实施“订单式”送培训、送器材等服务,每年培训文艺骨干、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让“村晚”的节目质量持续走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连续推出3期全省“村晚”文艺骨干培训班,围绕舞美设计、节目创编、地方文艺挖掘等内容进行讲授。 为筹备第五届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主场活动,去年12月,一场为期5天的“村晚”节目选拔活动在横店举行,由各地推荐选送的99个节目进行了集中展演,涉及参演者近1400人。 规格走高、节目趋精,“村晚”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归国华侨和留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拥有700多年历史的青田县龙现村古祠堂里,来自津巴布韦、意大利、美国等12个国家的40余位国际友人登台演出。另一方面,“村晚”也实现了由线下表演向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反向输出,借助视频将新时代浙江农村的精神风貌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观众。
文化新地标
“村晚”办到哪里,人气就聚到哪里。在浙江,“村晚”已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文艺联欢,它正在成为一个乡镇、一个村落的文化地标,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龙泉市安仁镇季山头村就因为“村晚”而声名鹊起,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来此观赏舞狮闹新春和当地红色文化;畲乡景宁也借由“村晚”让畲家山歌传遍省内外,来此体验畲乡文化的游客逐年增多。“村晚”越来越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牛鼻子”。 早在2015年,遂昌县三仁乡大田村便看到了“村晚”在乡村旅游方面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让“村晚”登上天猫的“丽水旅游旗舰店”,并列出一张“遂昌三天两晚村晚文化体验精品线路示意图”,仅该年度便吸引了2000多人次下单赴当地旅游。 此后,丽水多地都将“村晚”搬上淘宝店,“赏民俗、过大年”被当做热卖产品加以开发,“村晚+景区”模式成为丽水各地的乡村旅游新抓手。 从“看天演”到“有驻地”,从找节目到挑节目,经过5年来的井喷式发展,浙江“村晚”从最初的零星几台,到遍布各大小村镇、街道,已然从“盆景”变成“风景”,成为浙江乡村精神文化振兴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借助“村晚”舞台,散落在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乡土文化被挖掘、汇集起来,经过创新编排,展现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文化大戏,既增添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元素,也为传统文化的使用性传承提供了新载体,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新地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