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铸就文明“地标” |
|||
|
|||
李正平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宁波市注重理念创新和实际运用,探索实践以岗位化、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为核心的“淘宝式”志愿服务机制,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服务完善、运作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使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在促进城市发展、深化文明创建、营造社会和谐、改善群众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宁波市共拥有注册志愿者215万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12000多个,15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并获得浙江省宣传文化工作创新奖。
宁波市81890光明俱乐部志愿者陪同百名盲人出游 创新理念 增强志愿服务工作引领力
深入挖掘宁波“文化之城”内涵,提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止于至善等传统美德,结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积极培育百姓参与志愿服务的文化自觉。 广泛融入宁波“文明之城”实践,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手段,把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融入国民教育、文明创建全过程,使之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文明自觉。 切实推动弘扬宁波“爱心之城,尚德甬城”品牌,多方联动,挖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爱心人物和暖心故事,以情动人,见贤思齐,使之成为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形成新时代的志愿精神,引领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开拓视野、提升水平。
凝聚力量 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统筹力
宁波市建立了由宣传、民政、文化、城管、共青团等30个市级主要职能部门组成的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在全省率先明确由市文明办牵头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民政部门侧重行政管理职责、共青团侧重具体组织实施职责。 市、县(市、区)两级建立志愿者协会和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各系统、各行业、街道(乡镇)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枢纽站,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医疗福利机构、窗口单位、旅游景区、文体场馆以及交通路口、车站机场、商业广场等主要公共场所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 截至2018年12月,全市155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枢纽站,500多个社区和1000余个行政村建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基本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城乡统筹、全域覆盖的工作网络,形成了志工委统筹领导、文明办牵头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协会服务指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注重建设 增强志愿服务工作保障力
搭建一系列社会化功能平台,形成一体化保障支持机制。 以宁波We志愿服务网为总平台总枢纽,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向上对接中国志愿服务网、省“志愿汇”网络平台,向下整合各县(市、区)、各部门志愿服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上线以来,招募志愿者已超过12.5万人次,2018年平台发布岗位近4000个、活动6100多场,最高单日注册志愿者达4480人,最高单日访问IP量过万。 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会,通过接受捐资、项目认领、卖旗募款、爱心义卖等途径,三年多来累计募集社会资金400多万元,资助志愿服务项目累计200多万元。 建立志愿者学院,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体系,开展以志愿服务需求方、管理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为重点培训对象的高端培训,开班以来,共举办了24期志愿服务高端培训,总计培训7500余人次。 建立81890志愿服务中心,建设网站、服务热线、手机APP、微信群、短信平台等服务端口,目前已拥有1830个志愿服务团队和9万多名志愿者,累计注册专业志愿者8000余人。 建立国际志愿者基地,在“宁波·尼斯国际嘉年华”、第24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中国—中东欧青年交流会、全球智能经济峰会等国际性文旅活动中,用专心、专业、专注的精神,提供外语服务、会务指引、礼仪接待等各项服务,为宁波赢得了国际赞誉。
健全机制 增强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力
对市志愿者协会进行社会化改革,设置注册管理、时间记录与诚信建设、教育培训、岗位与项目推广、权益保障与支持等5个专委会,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领袖和志愿服务达人担任主任及委员,定岗定责,实现实体化、专业化运作。 建立了宁波市大健康公益组织联盟和宁波市环保公益组织联盟,组织了2期全市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承办了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6年志愿服务交流会,累计举办24期志愿文化交流沙龙。 在We志愿服务平台设置登记注册、志愿者招募、需求发布、时间记录、信息动态、志愿地图等服务模块,设置中英文双语功能,推出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把各种志愿服务岗位推送给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实现供需双方智能对接。 设置分级管理功能,赋予各级志愿服务机构、组织、团队相应管理权限,独立运作,供需双方可以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及时充分的反馈和评价。 2017年开始,在南高教园区和爱心公园筹建集服务、交流、展示、孵化于一体的宁波志愿服务综合基地——志愿服务综合体,集中建设标准化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主题馆、志愿服务交流大厅、志愿者协会专委会工作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进驻点等主体设施,打造了属于宁波的志愿广场和爱心地标。
完善制度 增强志愿服务工作向心力
按照全市志愿服务“一个理念、一个制度、一个标准”原则,制定出台《宁波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宁波市志愿服务注册管理办法》《宁波市志愿服务记录管理办法》《宁波市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及认证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宁波市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制度》等制度,促进规范化建设,提高公信力,提升向心力。 志愿者注册管理方面,与市征信系统和省青年信用体系对接,保证真实性与唯一性,并区分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两类注册,突出专业性和规范化。 服务记录采用个人电子签到、志愿服务组织授权采信等方式,由以供给方记录为主逐步向以需求方记录为主转变,提高记录真实性与公信力。并按在校、在职、退休三种类型,用红、蓝、金三种颜色分开记录和排名,激励空闲时间少、有专业特长的工作年龄段人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每年为全市注册志愿者统一购买志愿服务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主要包括身故赔偿、残疾赔偿、医疗赔偿和第三者责任赔偿等内容,最高赔偿金额达到100万元,帮助志愿服务消除后顾之忧。 建立健全激励回馈机制,每年开展“五个10”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和评比表彰活动,举办慰问志愿者专场文艺演出,建立优秀志愿者命名的工作室,创作生产讴歌志愿服务的文艺作品,编写优秀志愿者风采书籍,为优秀志愿者颁发荣誉卡,将志愿服务纳入征信系统,设立积分银行,建立关爱“好人”基金,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荣誉感和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