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今浙视点
砥砺初心 勇立潮头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2021-07-01 13:2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今浙平

今浙平

 

10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从嘉兴南湖红船扬帆启航。

这个红色的火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明前景。

这股红色的激流,在探索、先行、奋进的征程中形成澎湃大潮,演绎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天下伟观。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让我们翻阅100年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捧读中国共产党人在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深情书写,从一个省域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从开放大省向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跃升中找到清晰答案。

 

 

日出东方,浙江是马克思主义曙光最早照耀的土地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全国多个地方建立了党小组,一批浙江先进分子创办先进刊物和进步团体,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胜利闭幕,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不懈奋斗。在红船精神指引下,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筚路蓝缕,一代又一代浙江儿女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谱写了辉煌壮丽的浙江史篇。

1921年9月,杭州萧山衙前凤凰山脚,燃起了农民运动的“第一把火”,照亮了万千农民的心房。1922年8月的“西湖会议”,成为国共由“党外联合”向“党内合作”的转折点。随后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把中国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1922年9月,在杭州皮市巷3号,浙江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杭州小组建立,标志着浙江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7年,中共浙江省委在杭州成立,浙江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浙江革命的星火之源。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5位省委书记(或代理书记)相继在浙江被捕牺牲,可歌可泣。在炼狱般的磨难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争精神,不改本色、不变品格,斗争不止、奋斗不息。

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在平阳县凤卧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吹响武装抗日的号角。红十三军,在浙南燃起了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可靠的战略依托,也留下了底蕴深厚的红色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

国共内战爆发后,浙江的共产党人在浙东、浙南、浙西南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动摇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根基。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继而南下进入浙江。浙江当地武装英勇出击,配合迎接解放大军入浙作战。5月3日,杭州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浙江历史进入新纪元。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浙江人民以开天辟地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历尽艰难曲折,付出巨大牺牲,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谱写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浙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当家作主,千年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推进中国现代化,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解放初期的浙江,农村凋敝,工厂歇业,市场混乱,物价飞涨。浙江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改天换地的英雄壮举。

从1950年初至1952年2月,浙江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340万农民分到了土地,占全省农村人口的79%。

1953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浙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省完成“三大改造”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浙江建立,为浙江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1953年,浙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农村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翻身作主的浙江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朝鲜战争爆发时,浙江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

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一些最急需的工业建设项目,如修复长兴煤矿、兴建浙江麻纺织厂和黄坛口水电站等工程相继动工,拉开了浙江工业建设的序幕。

大陈岛垦荒精神、蚂蚁岛奋斗精神、海霞精神……浙江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一步步脚踏实地,用汗水和血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从1957年底开始,浙江兴建了浙江麻纺厂、浙江钢铁厂、新安江水电站、衢州化工厂等一批大型工矿企业,初步奠定了全省工业基础,创造了多个“第一”。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浙江与全国一样出现了急躁冒进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等“左”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浙江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浙江儿女与新中国同行,与祖国同呼吸共成长。一场场伟大的历史实践,留下了一个个奋进的铿锵印记,丰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更加坚定了全省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浙江人民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披荆斩棘、敢闯敢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

率先推行农村改革。从“吃大锅饭”到“包产到户”、专业户大量涌现,从计划经济到全面实行市场化改革,农村生产力摆脱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激发,浙江开拓出具有鲜明浙江印记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新路。

率先开放沿海城市。宁波和温州率先对外开放,舟山市对外开放,嘉兴、湖州市区及部分县市列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杭州、绍兴市区及省内26个市县列为沿海开放地区。至此,浙江走向全面开放,进入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

率先发展市场经济。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浙江率先冲破计划经济束缚,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一批“浙江商城”“温州街”应运而生,各类专业市场风起云涌,全省商品市场年成交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浙江“市场大省”美誉声名远扬。

率先探索企业改革。党中央作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以后,浙江率先迈出城市企业改革步伐,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股份合作制,试点股份制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地区。乡镇企业在浙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成为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

率先发展民营经济。浙江省委解放思想、冲破阻力,创造性地利用民间力量发展经济,个体企业、私营经济遍地开花,催生形成了“温州模式”“台州模式”,带动了全省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1979年全国第一家专业市场开建、1980年全国第一个合法个体工商户出现、1983年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出现、1985年“温州模式”第一次提出、1992年全国第一家私营包机公司创办、1994年浙江省第一家乡镇企业上市、1998年全国第一个民营企业党委成立、2001年乡镇企业首次收购海外上市公司……一项项“第一”“首次”,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最好注解。

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20世纪90年代推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从占中国土地面积1.1 %的资源小省,到GDP总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写下的是奋进故事、是成长奇迹。

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再到经济强省,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内对外开放,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经济社会之所以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浙江省委始终坚持弘扬红船精神,唱响创新和实干的最强音。

 

 

世纪之交,风云激荡。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前列,但也不断遇到先发带来的问题。如何逆水行舟,激流勇进?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浙江。

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主政浙江。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浙江具体实际结合,坚持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相统一,创造性地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浙江在省域层面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

这些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历届浙江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大地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变化、鼓舞人心的变化,探索开创了一条富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路子。

这是一条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全面实施数字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

这是一条更趋均衡的协调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以及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浙江成为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2020年浙江全省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分别达到71%和53.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1.96∶1;区域发展相对平衡,11个设区市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64。

这是一条文化强省、文化育人的文明发展之路。浙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社会新风尚,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打造文化高地。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标志性成果;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为首个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满堂红”的省份,“最美”现象从盆景跃升为风景;在优秀文化传承利用方面,世界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高品质文化服务方面,《外交风云》《鸡毛飞上天》等一大批浙产影视精品受到群众的欢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率先实现,农村文化礼堂500人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四条诗路文化带取得重要成果,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球最大影视拍摄基地。

这是一条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的和谐发展之路。持续深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省域治理现代化向高水平推进。在 “抗疫”大考中,浙江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率先创立了精密智控机制,交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报表。同时,浙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人均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食品安全县”命名全覆盖、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制度全覆盖。

这是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加快建设天蓝水澈、海清岛秀、土净田洁、绿色循环、环境友好和诗情宜居的诗画浙江。2020年浙江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部达标,省控断面III类以上水质比率达到了94.6%。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机制不断完善,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GEP核算标准,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这是一条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发展之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清廉浙江建设,构建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以各项工作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到高质量发展,从山海协作、城乡统筹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战略,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民生为重”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从“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到新时代党的建设……“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回答了浙江“怎样发挥优势、怎样补齐短板”“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省域层面率先探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生动实践。

“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标示出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积累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020年春天,正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将浙江的发展层次、工作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浙江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好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引。

2020年6月,省委召开十四届七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了“重要窗口”10个方面内容和13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建设“重要窗口”作出了全面布局、系统部署、整体安排。2020年11月,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描绘了“十四五”发展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今年2月18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数字化改革推进大会,部署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工作,从根本上实现全省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这既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一份政治责任,为新发展阶段浙江的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先行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6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委召开十四届九次全会,系统部署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明确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的安排,用3个五年规划时间压茬推进。到2025年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率先基本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率先基本形成更富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率先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更加彰显。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这是一幅人人参与、各尽所能的奋斗图景。省委全会提出,要树立“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的理念,“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建共创”的理念,“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的理念,依靠创新创造、自身努力和相互帮助,走上可持续的共同富裕之路,共创幸福生活、共建美好家园。

这是一幅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富裕图景。共同富裕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和维护公平、实现高质量共享。实现这个目标,省委全会提出,要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到202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同时,建立健全先富带动后富的新机制,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这是一幅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共同富裕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省委全会提出,要形成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城乡新格局,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到2025年,地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2.1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万—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

这是一幅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团结和睦的文明图景。共同富裕是全方位的富裕。省委全会提出,要统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创新推动思想进步,以文明提升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民精神普遍富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和睦向上。

这是一幅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有获得感的领域。省委全会提出,要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愁、所盼,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提升,率先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的全生命周期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起点上眺望,从浙江到中国,更宏伟的蓝图正在擘画,更伟大的事业正在孕育。向着新的胜利,百年大党再出发!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勇挑重担、勇开新局,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而努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浙江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