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以文艺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2-10-15 10:4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乡村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回望乡愁的归处。当文艺的种子播撒在广袤乡村,将开出何种别样之花?浙江先行先试,全面探索“艺术乡建”之路。

2021年,浙江省文联开启“艺术乡建”行动,发挥艺术界的强大动能,以审美的普及与品质提升,助力全省乡村振兴。今年5月,省委宣传部、省乡村振兴局、省文联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让浙江的“艺术乡建”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性纲领和行动方案。

一场以艺术焕发乡村内在生长性的实践在浙江大地全面展开。一个个乡村依托资源禀赋,嬗变成一个个生态美村、文化古村、艺术名村、旅游强村。

 

各美其美

  

连绵的大竹海、秀美的巧英湖、蜿蜒的盐帮道……走进新昌县山区小将镇,22个行政村各有特色。启动艺术乡建后,巧英湖村靠着山水资源吃起了“旅游引领、三产融合”的“生态饭”,成了业内知名的水彩画家村。

“七间半艺舍”民宿是这个画家村的据点,由新昌画家陈惠青改自一片闲置的房屋。该民宿与浙师大达成联合培养学生的协议后,全国知名画家、美院师生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成了村里的常客。这不但为巧英湖村带来了集体房产的租金收入,也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

以“艺术”之名破题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在巧英湖村是“一幅水彩画”,而在衢州江山市大陈村,则是“一首村歌”。

广为流传的歌曲《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围绕大陈村孝文化故事“大陈面”创作而成,还渐渐延伸出微电影、婺剧、越剧、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版本,以“大陈面”品牌走红带动整个乡村富裕。如今,大陈村的大陈面年产2000吨,产值800万元,在福建、江西等地有30多个代理商。

让乡村品牌成为共富新引擎,是浙江“艺术乡建”工作的一大特色。早在2015—2020年期间,省文联各机构已与地方协同共建了“浙江书法村”(社区)117家、“国乐乡村”35个、“省传统戏剧特色村”72个。

一个品牌,就是一张“金名片”,如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湖州安吉不久前发布了首版“艺术乡建地图”,安吉的“艺术原乡点位”清晰地一一呈现。比如“昌硕故里翰墨鄣吴·书画原乡”对应的是昌硕大师故里鄣吴镇;“竹海水乡梅溪有戏·戏曲原乡”对应的是梅溪镇……

在宁波鄞州区东吴镇,品牌就是一场场特色活动。东吴镇扎根本土,导入能够自然生长的美丽富民产业,启动“在东吴,遇见另一个我”系列文旅活动,开展“我在东吴做木匠”“我在东吴做陶艺”“我在天童修古道”等12个子活动,文旅融合红红火火。


授鱼授渔

  

“写毛笔字时,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执笔时要指实、掌虚……”在宁波慈溪市掌起镇厉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书法家任永江的书法课深受村民喜爱。担任厉家村的“文艺村长”以来,他每周都会教大家写字、篆刻。

2021年,“文艺村长”制度率先在慈溪试点。慈溪采取市选村聘的方式,从各文艺家协会中遴选优秀文艺骨干形成“文艺村长”人才库,并结合各村实际需求,实现一村一“长”。慈溪还规定,每位“文艺村长”每年驻村总时长不少于40天,培训次数不少于30次。


“文艺村长”教孩子们学书法


“乡村缺乏能长期扎根并带动村民参与艺术创作、助力乡村良性发展与治理的文艺人才。”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吕伟刚说,浙江聚合高校艺术院校师生、文艺“两新”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到“艺术乡建”工作中,变下乡“送文化”为长期“种文化”。

今年上半年,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田家村受聘成为长兴县小沉渎村的“文艺村长”。甫一上任,他就多次走村调研,对村中石桥石堤、古树古庙等位置和数量,都了然于胸。“小沉渎村正准备创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这也成了我到村里的第一项任务。”田家村说,他还在思考,如何把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小沉渎村下半年的文化活动安排表,也是由他一手策划,包括读书会、剪纸展示等。

在浙江,“文艺村长”们都承担着参谋员、组织员、辅导员和宣传员的角色,不仅要协助所驻村挖掘、展示、弘扬乡村文艺文化资源,帮助组建特色文艺团队、培养文艺骨干,还要用文艺的形式,为所驻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农产品等宣传,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我省还建立起完备的文艺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加强26个山区县的结对提升,探索推进基层文联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同时,建立浙籍文艺名家数据库,推进浙籍文艺名家回归,打造文艺创作“最强大脑”。

 

铸造品牌

  

如今,一个以文化艺术联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正在之江大地渐次铺展。到2025年底,浙江预计打造50个“艺术乡建”省级典型案例,建成100个省级艺术特色示范村、1000个市级艺术特色示范村,搭建一批“艺术乡建”交流展示平台,形成一批特色凸显的“艺术乡建”品牌成果。由此,浙江提出6项举措。

营造乡村在地艺术场景。开展乡村文化调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营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空间和艺术场景。如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推动更多美术、创意设计等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鼓励兴办美术馆、剧场等乡村艺术场所。

培育艺术特色村镇。鼓励各地以“一村一品”建设为重点,塑造一批样板村镇和特色品牌。支持艺术家、设计师、文艺志愿者等作为倡导者和带头人,以“艺术村长”等形式扎根乡村。鼓励高校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在乡村设立实践、实训基地,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

提升村民艺术素养。以“文艺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抓手,常态化开展面向乡村的艺术培训、公益展览展演等文艺志愿服务。培育乡土文艺人才队伍,推动村民艺术成果传播与转化。探索“乡村艺校”等模式,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

实施基层文联强基计划。进一步延伸《关于加强基层文联组织建设的意见》的工作手臂,力争乡镇文联全覆盖,行政村(社区)文联建设有序推进。

乡村数字文化赋能。加快搭建“艺术乡建”数字化网络体系,建立完善“艺术乡建”线上服务平台。支持数字化公共文艺服务互联互通。加快开发特色文艺数字网络产品,丰富服务产品类型等。

创作“三农”题材文艺精品。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采风活动,组织开展以乡土文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