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生态文明
厚植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底色

2022-11-15 11:3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杨晨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绿色低碳,一直是浙江农业一贯追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变型拖拉机清理、渔业“一打三整治”和“肥药两制”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农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到‘十四五’末,全省农业领域能源活动碳排放触顶相对峰值650万吨后平稳回落”的目标,掀起了浙江“农业双碳”的新高潮。


 

减排降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一年中所有农业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如全部折算成二氧化碳,重量足足有150亿吨,占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30%。但同时,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光合作用等方式,可以抵消掉80%自身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碳达峰碳中和创造了巨大的固碳潜力和空间。

近年来,浙江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创新做法频频涌现,不少地方还探索并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方案,为实施农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打下了较好基础。

衢州市从生猪、水稻、胡柚、有机肥等四大主导产业切入,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配套一个核算标准、一个低碳技术规范、一套政策支撑体系、一个应用场景”建设模式,构建了农业碳账户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创新农业碳账户核算评价办法,出台制定《农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填补了国内农业碳核算理论空白。

德清县通过数字化改造、生态治理、集约减排等方式,持续全域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全县已推广绿色低碳新农机具600台(套),建成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场点1500多个,完成治理面积18.5万亩,并成功创建8个300亩以上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实现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嘉善县把水稻生长、精准灌排、水稻碳排放等模型算法植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首块低碳智慧农田中,并通过多种立体物联传感设备、厘米级的高精准定位以及无人化操作,让水稻全过程管理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机械手”。“智慧田”的亩均用水量从原先的400立方米左右降至约230立方米,亩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50公斤左右。

……

此外,作为碳达峰“6+1”重点领域、主要战场的一部分,全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8年实现“双降”,累计降幅达26.59%、53.38%。

 

固碳增汇

 

农业“双碳”,减排、增汇两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施方案》提出,夯实巩固农业领域碳达峰前期成果,积极挖掘农业固碳增汇潜力,加大农田和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力度,加强生物炭肥等农业固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明确了全省挖掘农业固碳潜能、做大农业生态系统“碳库”新路径:护好地,多养贝。

在仙居县广度乡西角村,派驻广度乡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吴良欢教授欣喜地发现,将各类先进有机肥料引入新垦农地的水稻生产后,不仅氮肥施用减少10%,而且耕地地力得到显著提升:水稻增产11.3%,米质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4%。

“我们正通过绿色农田建设和健康土壤行动,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在这个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上升,农田固碳能力也可获得增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在海上,浙江正以“浅海贝藻养殖”为载体,积极构建海洋碳汇。

素有世界贝藻王国、海上蓝色牧场之誉的温州南麂列岛,在2016年成功创建“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投放各类人工鱼礁,牧场海域硬底物表面积不断增加,为以牡蛎为主的附着生物提供了更多附着空间,既发挥了显著的碳汇功能,又促进了渔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所测算,仅该示范区鱼礁一期工程附着生物(牡蛎)的年均固碳量就达到了13.6吨,相当于每年减排约50吨二氧化碳。与之相伴的,渔业资源数量密度比创建之前增长了20.69倍,比创建之初增长了1.58倍。

浙江的新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农田30万亩,海洋贝藻养殖面积70万亩。

 

硬招实策

 

如今,一幅坚持降低排放强度和控制排放总量并举、农业生产效能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固碳增汇作用进一步发挥的蓝图,正在之江大地渐次铺展。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全省农业领域能源活动碳排放触顶相对峰值650万吨后将平稳回落,并累计建成低碳生态农场1000家。为此,浙江提出6项硬招实策。

减少农机碳排放。深入实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依托机械强农行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并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大型农机跨区调度和动态作业水平。

减少渔业碳排放。落实海洋渔船功率、数量“双控”制度,推动捕捞渔船减船转产。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稳定水产养殖总面积,实现规模主体养殖尾水零直排。加快发展离岸型智能化深水网箱、深远海养殖平台等新型养殖模式,不断拓展养殖新空间。

减少畜牧业碳排放。推进养殖场提质改造,推动畜禽养殖进一步朝着高标准、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模式转型升级。推进畜禽健康养殖,规范并改进畜禽饲养管理。推进生态种养循环,形成养殖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生态循环模式。

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优化农资供给结构,加强农资源头管控,重点推动养分利用率更高的配方肥替代平衡肥。推行肥药定额施用,开展肥药定额制示范区建设和“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加快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实现按需灌溉、准确施肥以及病虫害精准生物防治。

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在大型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污沼气发电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和气化清洁能源等技术模式。有序推动“农光互补”,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用地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农业设施发展光伏农业。

提升农业碳汇能力。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碳库,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加快构建以浅海贝藻养殖为载体的海洋碳汇。积极推进农业碳排放与碳汇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碳账户等减碳固碳产品市场化、商业化可行性研究,探索纳入全省碳汇交易市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