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方寸之间大乾坤

2023-02-20 10:4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许淑瑶

许淑瑶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红白相间的“中国印”,以“京”字的篆书为本,化为奔跑的运动健儿。生命美丽,文明灿烂,以此印为信,是友好,是承诺,更是自信和底气。

金石篆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以石为纸,运刀如笔,分朱布白,气象万千。一块冷冰冰的硬石,因金石篆刻泛出了活泼生气,有了抵御时间的力量,让我们仍能窥见千百年前的社会风貌,抚出文人雅士的爱与理想。2006年,金石篆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方介堪精彩存印


以印为信

  

金石与篆刻,并非天然一体。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沙孟海曾解释:“金石学是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一门学问,而篆刻则是美术方面的一门学问,两者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犹如书法不等于文字学一样。”

金石研究在汉代已有雏形,金石最早指古青铜器、钱币、碑版、刻石等。清代随考据之风兴起,“金石之学”形成鼎盛之势,金石也扩及铜镜、兵符、砖、瓦当、封泥、玺印等。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金石学被纳入其中。

篆刻艺术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到了秦汉形成第一个发展高峰。不过当时的印章出自工匠之手,旨在实用性。真正将印章“注入灵魂”的,不得不提元代画家王冕。他创造性地以细腻温润的花乳石作印,效果奇好。于是,文人间开始盛行篆刻之风:或刻上名、字、号、书斋名、籍贯等,以示身份;或刻上自己悉心雕琢的得意之句,抒发情思;或刻上“某某秘篋”“某某珍玩”等字样,钤于收藏的他人之作上,满溢欢喜。在明清篆刻爱好者的助推下,篆刻艺术迎来第二个高峰,风雅无限。

就这样,一枚印章,蕴藏着文明嬗变。宋元以前,它是工匠为了生计的劳作成果,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法律凭证;宋元之后,它是文人有意识的审美情趣,诗、书、画、印,缺一不可。印章可以守护秘密,可以抒情达意,可以欣赏玩味,可以辟邪求福……以印为信,尽可在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里悠游。

 

虚实相生

  

一把刻刀,出锋角度以20度至40度为宜;一块印材,金属、水晶、玉、兽角、象牙、竹、木、石等,选择众多;一盒印泥,印色多为朱砂、朱磦;笔墨纸砚,用以在印材上描写下刻印文字。若是初学者,再备上一尊用来固定印材的印床。最主要的篆刻工具便在此了。

上好的工具,还需逢上一双巧手,篆法、章法、刀法了然于心,印章方能大放光彩。篆法是对文字线条、间架结构的安排,领会篆字的精髓,笔画匀称、收放结合。章法是字体的配合,布出气、势、情、韵,风骨格局。刀法是刻印时操刀的技法:切刀时,一起一伏切刻前进;冲刀时,顺势冲去,却该停就停;两者亦可相济,自如切换。

覆上印泥,盖于纸上,直面而来的是朱白两色,其中亦有名头。根据文字的凹凸,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间文印之分。朱白对比,美感强烈,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识。再细看印章,文字方正平稳、上覆下承的书法之美,各字之间揖让、舒展、呼应的团结和谐,蕴含意趣的遒劲刀法,尽显真功夫。

不同大家、不同流派,篆刻风格迥异。个中奥妙,尽可意会。

 

心心相印

  

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一座石坊静立于此,正中刻着端庄古朴的四字隶书——“西泠印社”。时光流转,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时局动荡,印坛不振,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慨然有感印学之将湮没也”,发起创建西泠印社。“唯印是求,即以为社。社因地名,遂曰西泠。”中国第一个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横空出世,不啻于一声惊雷。

1913年,金石书画泰斗吴昌硕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盛名之下,天下印人云集景从,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厉良玉、潘天寿、傅抱石、丰子恺等大家和而应之,篆刻创作从个体走向了群体。西泠印社也因包容开放的气度,尊重其他篆刻流派以及诗词、书画等各种学术门类,激活了整个印坛。

一部西泠印社史,就是中国近现代金石篆刻史。“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一代代社员将印社宗旨铭记于心。创社百年来,西泠印社在艺术创作、印学研究、印谱辑录、印学著述出版等方面成果颇丰,并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成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广的学术团体。

如今,西泠印社仍然延续着创社以来每年春秋两季雅集,逢五、逢十周年庆典和社员不定期聚会的社团运行模式。四季更迭,印人相传,收纳了珍品、藏书和时光的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印学图书馆肩负使命,为专家研究创造条件,为社会大众了解印学文化提供服务。

百年风雨,西泠印社早已化作一枚气象非凡的时间之印,篆刻的是古典的风度,指向的是未来的风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