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3年第二,三期
持续擦亮创新浙江的鲜明标识
——浙江大力深化科技创新综述

2023-02-20 10:3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邵玩玩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高瞻远瞩地提出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为浙江量身打造了创新发展之路。

2022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4、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主持的国家科技奖数量居全国第3、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3和第1、研发人员密度居全国第3……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稳列第一方阵。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打头阵、当先锋,浙江把强力推进创新深化作为突破口和先手棋。1月28日,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省委召开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创新深化是“两个先行”的战略核心,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破解全面创新的瓶颈制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创新策源地和国际重要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面增强浙江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

号角吹响,战鼓擂起。以创新深化擦亮创新浙江鲜明标识,一幅新时代浙江创业创新创造创富的美好图景徐徐铺展。


 

以创新深化

塑造头阵先锋动能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浙江,依靠市场先发和体制改革一路“开挂”前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其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就是比较突出的一根“软肋”。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八八战略”时,把科教人才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2006年,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全省召开自主创新大会,出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从全局上为浙江走好创新发展之路打通了“任督二脉”。

此后,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中纵深推进此项工作,全省科技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基础越来越实。研发投入强度达2.8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1.8%……2020年,浙江宣告基本建成科技强省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更要不断深化。2020年6月,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提出了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两步走”目标任务以及25条政策举措。2022年1月,科技部、浙江省政府联合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支持浙江以科技支撑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作为必须牢牢把握的“11个重要遵循”之首,把“创新制胜”作为“五大工作导向”之首,把“着力推动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作为“10个着力”主要任务之首。同年7月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制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2022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坚定捍卫“两个确立”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制胜工作导向。

“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真正实现敢创新、大创新、真创新。”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要创造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大力培育新科技、新产业、新增长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年1月4日,省委书记易炼红在省管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作开班动员和辅导报告时发出了如何形成全面创新的局面、如何催生全员创新的态势、如何打造全域创新的格局、如何营造全程创新的生态、如何集聚全量创新的要素、如何抢抓全速创新的机遇的“创新六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2023年1月12日,省长王浩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3”是指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3大科创高地,“15”包括了云计算与未来网络、结构生物学及关键生物技术、精细化工与复合材料等15大战略领域,这是浙江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主阵地。

浙江的目标是:到2027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由此,浙江科技创新再起新潮。

    

以超常举措

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战略科技力量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浙江对标世界最前沿、最尖端领域,坚持国家所需、未来所向,以超常之力持续优化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创新策源优势。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科创走廊集合精锐力量。延绵39公里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核心力量。全省60%的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一等奖、80%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10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这里诞生、落户、汇聚。以杭州城西为主平台、宁波甬江和温州环大罗山等为特色的科创走廊体系,呈现出高能级创新平台的集群态势。

新型实验室服务“国之大者”。从2017年9月之江实验室挂牌建设,到2022年5月10家省实验室完成“战略布局”,浙江以超常规举措打造国家实验室“主力军”和“后备队”。之江实验室成功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西湖实验室、浙江大学脑机交叉研究院加快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全国20家标杆国重。

技术创新中心攻坚“卡脖子”难题。今年新春,浙江启动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第二批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至此,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完成布局,将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抢占一批前沿科技制高点,为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迭代建设“科技攻关在线”应用,建立健全“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机制,扎实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新模式,在人工智能、新药创制、生物育种等领域取得456项进口替代成果,涌现出“冰光纤”、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等一批引领未来的硬核成果。

开展疫情应急科研攻关。根据疫情发展和防控需要,新部署实施8个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新成果。西湖大学研发的抗新冠小分子药物获批进入临床试验;东方基因研发的我省首款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成为首家实现核酸、抗体、抗原三类新冠检测产品全部国内注册上市的企业。

抢占“双碳”、海洋技术制高点。制定实施《浙江省“蓝碳”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方案》《科技兴海引领行动方案》,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迭代升级。湖州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蓬勃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输送动能。浙江主持的国家科技奖数从2016年的全国第6位(13项)跃升到2020年的第3位(19项)。


之江实验室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以系统重塑

打造全域创新格局

 

如何将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浙江系统重塑省域创新体系,鼓励各地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相互促进,形成既有高峰又有高原,各新其新、新新相映的生动局面。

构建全域创新格局——

让科技创新有效落地,浙江推动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发挥省科技咨询委战略咨询作用,健全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体系;编制发布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指数,动态监测全省、各市、各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

过去五年,《浙江省授予“科技创新鼎”实施细则》《关于深化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开展“科技创新鼎”评选的意见》等方案相继出台,完善以“科技创新鼎”为抓手的争先创优机制,激励全省上下比学赶超,持续推动各地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放大全域创新优势——

打造创新极。中心城市创新能级持续提升。杭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破万,宁波国家科技奖获奖数创新高……杭甬“双城记”奏出最美和声,积极融入中央“3+N”建设体系,聚力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努力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全省已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8个。

提升创新群。得益于“科技创新鼎”评选,市县创新活力不断激发。长兴县形成了“联动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等发展模式,近3年成功培育上市企业10家;安吉县持续推动经济生态化,形成生态旅居和绿色家居等优势产业……我省5地通过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数量居全国第1。

拓展创新面。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不断向山区县向各乡村下沉。2022年,围绕“一县一产业”实施26县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项目25项,新增“科创飞地”3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68家。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持续稳定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专项,育成并推广新品种143个、推广面积86万亩。

增强全域创新动能——

数字化改革赋能。“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加快建设,不断激活“十联动”创新要素;“科技攻关在线” “浙里大仪共享在线” “科技成果转化在线”等重大应用迭代升级,有力促进了科技核心业务流程再造、效能提升。

体制机制改革增效。科技支撑共同富裕能力不断增强,2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科技特派员等一批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一网办”“一指办”等8项改革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任务清单,数量居全国第2。


全国首台超低排放机组示范工程——浙能嘉华电厂


以非常之策

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近年来,浙江一方面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倾斜资源政策、营造创新生态,全面塑造技术领先优势;另一方面提档升级高校科研院所,全面提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促进跨界融合、强强联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加快成型,全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做强主力军——

从企业梯次培育到人才引育,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资源要素支撑保障……两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聚焦企业发展所需,明方向、给路径、定任务,激荡市场主体活力一池春水。

一家家企业实现“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产业创新水平实现整体性跃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的0.77万家增加到2022年的3.57万家,海康威视、吉利集团等科技领军企业已有74家,形成“5个百分之八九十”格局,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80%—90%。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

让广大科创企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更顺畅,2022年6月,浙江出台《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企业研发机构呈蓬勃发展之势,累计布局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3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893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5054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

提升硬核力——

越来越多的名校大院走进“浙”里,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相继落户,与浙江合作共建一批创新载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重点新型研发机构、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硬核力量持续壮大。全省各级新型研发机构达200余家,汇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动能。

之江实验室以智能计算为核心方向,积极抢占支撑未来智慧社会发展的智能计算战略高点,获批国家重大项目52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在新一代海洋重防腐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让更多高校跻身国内一流、世界一流。浙江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和国际前沿,大力推进学科会聚造峰,2022年新增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增量为全国高校第一。西湖大学面向浙江省开展“创新班”小规模本科招生试点,为实现重大科学理论突破及核心技术攻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营造好生态——

精准化实施“科技惠企10条”“科技助稳20条”等政策,财政科技经费直达快享,2022年兑付涉企资金163.3亿元、兑现率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应享尽享,为6958家企业减免所得税225亿元;新增“浙科贷”831亿元、惠及企业9785家……

产业为群落、平台为沃土、人才为种苗、资金为活水、政策为阳光……各要素融通共生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在之江大地全面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在更大范围构建起伙伴关系,打造高水平开放包容、富有弹性的创新生态最优省。


甬江实验室科研攻关

 

以全球视野

集聚战略科技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数跃居全国第1、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数连续2年全国第1、国家引才计划外国专家入选数连续7年全国第1……多年来,浙江聚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为“两个先行”凝聚起澎湃动能。

大力度招才引才——

瞄准“高精尖缺”,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英才加快汇聚。

“鲲鹏行动”以超常规举措集聚一批敢闯无人区、善闯无人区的顶尖人才,按照“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对入选专家予以全方位集成式支持,赋予他们充分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施3年来,共引进全球顶尖人才59位。

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等重点人才计划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基础研究人才、技能人才等自主培养加速推进。2022年,实施“百院千企引万才”行动,促成1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我省合作签约;新增省级人才计划人才同比增长6.3%。

激发青年人才活力,颁发首届浙江省青年科技英才奖,出台《青年科学家长期稳定支持方案》,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省级人才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2022年,新招引博士9059人、博士后2495人。

目前,浙江研发人员总量、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均居全国第3位,人才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连年提升。

大平台育才用才——

如何从根本上激发科创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浙江以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精准导入人才资源,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做强重大平台。量身打造115国家实验室人才支持政策,授权之江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等实验室开展人才项目自主评审。建成国家“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浙江大学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数居全国高校第1、西湖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国家级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浙医一院创建首批国家医学中心,中科院杭州医学所成为直属所落户杭州……

做精重大产业。聚焦软件与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第二批22家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持续深入推进14家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浙江工程师学院列入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名单。依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全面启动“教科人产城”一体融合改革试点。

做优重大项目。深化“人才投”“人才贷”“人才板”,省人才服务银行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1775户,累计为人才及人才企业融资约200亿元,“人才板”助力人才融资超40亿元,“人才担保”放款速度同比提升33%。

大服务留才励才——

办好人才关键小事,为省部属单位人才提供人才认定服务,帮助解决在杭购房、车辆上牌、子女入学等同城待遇事项。针对疫情防控等对人才出入境等带来的影响,悉心做好签证办理、机票订购、隔离酒店协调等便利服务。组织开展省特级专家专项健康体检。开展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试点,推动杭甬两地实现互认。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首次将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自主评聘权下放至企业。推进放权赋能,深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面清单+包干制”试点,已在25家单位开展试点,试点项目225项、经费1.9亿元。

科研人员“扩中”拓面提质,不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和股权奖励总额同比增长183%。浙江工业大学“转化绩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省农科院“负面清单制”等2项做法入选科技部改革典型案例,新昌县《打造科技人员创富新样板 探索共富“扩中”新路径》做法入选首批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

 

向科技要发展,向创新要动力。在新起点上,浙江正以赶考者的清醒和姿态,统筹抓好“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为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