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经济
“数字”引擎驱动浙江制造

2023-06-15 08:5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董钊

董 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深化“数字浙江”建设,坚持整体性构建、分领域推进,创新“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 浙江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3.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0.6%,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977亿元、占GDP比重达11.6%,连续两年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创新发展的主战场。


东磁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工厂车间


“产业大脑”赋能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数字赋能平台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浙江聚焦制造业企业共性需求,以共性技术、新智造、产业生态为主攻方向,建设了43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46个工业细分领域行业产业大脑,赋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提能升级。

以“产业大脑”汇聚行业共性技术。针对制造业行业门类众多、知识技术异质性强、创新资源分散等特点,通过聚合企业数据、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提炼形成行业通用知识库和能力中心,为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提供共性技术支撑。同时,通过构建生产过程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推动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强化细分行业产业大脑链接功能。例如,全省11个市联建化工“产业大脑”,打破传统工业体系和工业软件架构,链接工业App2000多个,接入2000余家企业、1万余台设备,设备运行效率提高20%、故障停机时间减少20%、设备寿命延长10%。

以“产业大脑”培育新智造模式。通过数据和信息串联产业集群资源,培育产能共享、协同制造等新智造模式,加快行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台州市黄岩区打造的模具“产业大脑”,助力龙头企业精诚模具公司一周内对接400家加工企业、1000多台数控机床,及时扩大了产能。通过行业共性数字化应用,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促进制造模式持续迭代提升。台州市路桥区打造的数控机床“产业大脑”,针对行业刀具磨损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共性问题,挖掘设备运行状态、产量、能耗、数量等实时数据并建立模型,实现企业设备刀具寿命预警,帮助400多家企业节省刀具使用成本10%以上。

以“产业大脑”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聚焦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贸易流通链等数据,构建上下游贯通、大中小融通的产业生态,促进科技创新要素流动和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绍兴市上虞区打造电机“产业大脑”,开发供应链金融场景应用,帮助566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10.33亿元,实现金融授信向中小微企业“精准滴灌”。杭州市钱塘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大脑”,在线集聚合同研发生产外包组织、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技术服务资源,上线53家注册检验机构、19家公共平台、58项专业服务,为多主体、跨产业协同研发提供有效支撑。


“未来工厂”引领数字变革培育壮大“基本单元”


制造业企业是推动数实深度融合的“基本单元”。浙江坚持对标先进,以“产业大脑”为支撑,通过标准先行引领、头部企业示范、梯度升级路径,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培育壮大以未来工厂为标杆、以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群体。截至目前,全省累计认定“未来工厂”52家、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601家,成为全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标杆。

标准引领。对标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等国际标准,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为指引,制定发布《“未来工厂”建设导则》团体标准,引导企业依托行业产业大脑,以数据驱动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变革,着力打造头雁型、领航型、链主型、平台型四种“未来工厂”模式,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

梯次培育。建立省市两级“未来工厂”重点培育企业库和项目库,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次升级路径,形成扶持政策地市全覆盖、区县协同推进格局,全面重塑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组织模式,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产业集群升级批量化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是数字化改造的主战场,集群数字化转型是突破口,“415X”产业集群所涵盖的重点产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浙江立足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细分行业需求,协同发挥“产业大脑”赋能和“未来工厂”示范作用,推广轻量化智改、定制化合同改造、平台化服务,攻坚中小企业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难题。

全力推广轻量化智改。针对省内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特征,开展“学样仿样轻量化智改批量式推广”,按照“一县一业一样本”要求,以首批24个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为抓手,推出形成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解决方案,推进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同时,依托“产业大脑”开发“浙企智造在线”重大应用,聚集智能制造服务资源,重塑改造前、中、后各阶段服务流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智造升级等“一站式”集成服务。

开展定制化合同改造。支持各地基于当地产业集群特点,通过格式化数字化改造的工程合同、公选牵头数字化总承包商、引入第三方监管等方式,规范工业数字化工程市场,形成“共性场景+个性场景”的“N+X”合同工程总包模式,在满足行业共性需求的同时,解决企业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有效降低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永嘉县公开招标确定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作为数字化总承包商,政府统一采购服务、统一服务内容、统一组织验收,支持当地泵阀产业集群的200多家中小企业改造,单家企业改造费用由30万元降到14万元。

积极培育数字化服务商。依托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平台,加快培育数字化服务供应商,重点培育针对细分行业的总承包商,支持开发集成“小而精”“模块化”“组合式”“普适性”的解决方案。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大力推广云化服务,创新服务及收费模式,由一次性收费转变为按年收费或按次收费,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全省已遴选发布340家省级数字化服务商、140家省级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公司,服务企业7万余家;打造45个行业云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制造业上云企业达49.9万家,为企业生产经营赋能增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