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与杭州科百特公司:演绎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精彩“膜”法 |
|||
|
|||
今日浙江记者 袁 卫 一张小小的过滤膜,看似简单,却长期依赖进口,成为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材料。 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与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协同完成的“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了芯片超纯水分离膜国产化,一举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近50年的掣肘,上演了一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互促的精彩“膜”法,走出了一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以优势学科基础为支撑,领先企业与顶尖团队联合攻关破题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实践路径,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科技创新 十年“膜”一剑 一张薄薄的分离膜,涉及多项高精尖技术,从海水淡化、污水净化、废气过滤,到人工肝、人工肾,再到芯片制备……膜科学涉及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多领域交叉学科,在我国沿海石化、生物医药、芯片制程、核能利用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场景。 作为新型化工分离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如何实现绿色高效膜分离技术的“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2013年,浙江工业大学发挥多学科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3家科研单位,联合打造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并组建浙工大—科百特膜分离技术联合研发中心、高从堦院士工作站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搭建起汇聚膜科学领域顶尖创新资源的重大载体。2014年,中心被认定为第三批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 有组织创新模式突破了科研的体制壁垒,吸引了天南海北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团队广泛参与,加快了膜分离领域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的进程,为企业进入膜法水处理的快车道抢占了先机。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协同攻关,今年6月,“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化工领域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浙江首个由“双非”高校主持完成的一等奖。 在强大创新资源支撑下,浙工大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已成为膜技术的基础研发“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加速器”。10多年以来,中心团队授权的发明专利有近半实现了转化或转让,助力相关企业在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制药、工业新能源等领域的过滤分离研究取得技术突破。团队还孵化了一批专业从事膜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工程应用的企业,仅杭州地区就有20多家,为杭州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膜产业发展集聚区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3年,浙工大化学、工程学等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在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中,浙工大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创历史新高,再次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一等奖“大满贯”。 产业创新 勇当“膜”范生 沿着杭州时代高架一路南下,很快进入萧山区河上镇,“膜材料小镇”的巨幅广告牌映入眼帘。驶下高架,眼前新材料产业园、河上工业功能区和配套生活区等依次林立,在各具特色的工业集聚点中,“科百特”三个字被反复提及。 在几乎是“一镇一强企”的萧山,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是新一代企业中的佼佼者。13年前,从贸易、加工起家的科百特因产业化空间需求,搬到了萧山南部。经过10多年的努力,这家企业已成长为一家专注于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领域用滤膜、滤芯、滤器等研发和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建有总投资超亿元的验证中心,是全球具备膜材料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制造能力的三家企业之一。 从拿下第一块18亩的工业用地,到2023年上半年投资超20亿元、占地150亩的科百特半导体超纯氟材料及部件产业化项目,成为膜材料小镇乃至整个杭州膜材料产业的链主型企业,科百特高速成长的动力源泉是自主创新。 与浙工大的“联姻”,是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决策之一。“起初,我们与其他过滤器械企业一样,从国外采购成品滤膜,在国内组装滤芯滤器。这也意味着新材料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受制于人。”企业负责人介绍,为开展自主创新,企业和浙工大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紧密配合,瞄准行业共性痛点堵点和引领性的重大问题,精准提出中空纤维膜数字建模、薄膜异常检测分析、过滤膜微孔控制、半导体纳米膜制程温度分布控制等需求清单,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在企业产值10%以上,2024年预计超过12%。这些年来,企业投入超2000万元支持高从堦院士团队从事科技研发,获得相关专利10多件,研制成功并上市半导体超纯水制程脱气膜系列产品,实现对美国3M公司同类产品的国产替代。 目前,科百特的微孔过滤业务逐步从日常用品生产延伸到生物制药过滤、半导体超纯过滤等领域,服务遍布世界132个国家3.2万家客户,2023年实现产值28.68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率达37.5%。值得一提的是,科百特员工队伍中毕业于浙工大的学生超过300人。 制度创新 锻强“膜”法棒 浙工大与科百特的“天作之合”,是浙江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结出的硕果。 院士团队领衔,促进顶尖人才强强联合。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坚持“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高从堦院士为技术核心,联动优化首席科学家、访问学者、人才柔性引进、企业导师等制度,汇聚了一批由“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和“国家杰青”组成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培育了一批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能解决产业类工程类现实问题的创新团队,选聘了一支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目前,中心拥有“两院”院士4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台湾中研院院士1人,“国千”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80余人,3个创新团队入选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 注重政策创新,推动人才双聘、成果互认、收益共享。建立人才“双聘”制度,推动教师跨学院、跨学科发展,实施“双融计划”校地联招联引机制,加大人才引进与聘用自主权,强化职称评审倾斜和指标单列,破解人才流动难题。优化成果互认共享机制,建立双向授权清单,明确“双聘”人员取得的成果由学院和中心共享,创新团队科研业绩享受学校同等待遇认定。 未来,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以及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为牵引,不断探索创新、健全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示范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