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4年第六期
向海图强 向海而兴
——浙江深入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综述

2024-03-31 09:0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岑文华 沈佳薇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岑文华  沈佳薇


向海图强,勇立潮头。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前瞻性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亲自擘画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蓝图,点燃浙江“海洋世纪”的富民强省梦。

20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坚持向海发展、蓝色崛起,系统性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推动自贸试验区等一大批涉海国家战略落地,海洋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实现大幅跃升。

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浙江进一步认识海洋、经略海洋。3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海洋强省建设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部署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要进一步凝聚共识、集聚资源、汇聚合力,向海而行、奋楫逐浪,坚定不移走依海富省、以海强省、人海和谐、开放共赢发展道路,以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核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健康、海洋治理有效、海洋文化繁荣的海洋强省,以“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担当,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面向浩瀚东海,浙江再次奏响向海图强的新时代乐章。


苍南滨海公路


坚持以海强省

扛起兴海强国的使命担当


浙江向东是大海,是海洋资源大省。建设海洋强省,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篇布局、亲自开篇破题的一篇大文章。20多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同志谋划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强省建设路线图,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推动实现海洋经济的蓝色崛起。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浙江省设立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这也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群岛新区。

2016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要求浙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以宁波舟山港为依托,打造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

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片区正式挂牌设立,成为中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试验区。

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开启全省陆海统筹发展新布局;印发实施《浙江海洋强省建设“833”行动方案》……2023年,浙江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四。

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浙江一马当先答好向海图强必答题,一以贯之续写向海而兴高分答卷。

加强组织领导——

浙江高规格成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建立常态化统筹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海洋强省建设推进会。今年1月20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主打“海”的省厅行政机构,进一步释放浙江深入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强烈信号。

明确目标任务——

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234”海洋产业集群,明确“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3月15日召开的海洋强省建设推进会提出:浙江力争到2024年底,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增速超全省面上1个百分点;到2027年宁波舟山海洋生产总值较2022年翻一番;到203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较2022年翻一番。


宁波舟山港


强化创新主导

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经略海洋,浙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发展新动能、构筑未来发展新引擎。

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

立足国家所需、浙江所能,浙江体系化布局科研机构和平台,建成海洋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10家。围绕海洋环境感知、海洋动力系统、海洋绿色资源三大领域,东海实验室挂牌建设;聚焦深海材料前沿探索,甬江实验室入轨运行……浙江海洋领域“高原造峰”聚变效应初显。

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浙江牵头承担“深海采矿羽流影响监测模拟关键技术”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深海智能仿生软体机器人关键技术与设备”等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在海洋新材料、海洋声学感知、海洋遥感监测等领域形成一批对标世界、领先全国的科研成果。

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浙江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累计培育涉海科技领军企业7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1129家、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2413家。推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全省涉海技术交易额约340亿元。

聚力打造海洋产业倍增平台,浙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力引育高科技、大牵引产业项目。三门核电一期、舟山普陀6#海上风电、宁波“日月重工”、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等重大工程建成投产,全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投运并网。聚焦增强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绿色石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舟山、台州等沿海地区加快创建国家高新区,杭州、宁波高新区加快培育涉海主导产业,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海洋装备产业体系。

在浙江,海洋科创“硬核”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

推进涉海类高校加快发展,全面提升涉海类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加快涉海类“双一流”学科和海洋交叉学科建设,浙江海洋大学申报增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省高校拥有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大学)等30多个省部级及以上涉海类科研创新平台,高校涉海科研力量日臻强劲。

建强海洋领域人才队伍。浙江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重点人才计划,深化人才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积极引育全球有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目前,浙江拥有全职在浙涉海领域院士12名,认定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9个、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15名,撬动海洋科创“智汇”战略支点。


深挖蓝色经济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建设海洋强省,浙江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充分挖掘“蓝色生产力”,持续推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坚持高位谋划——

印发实施《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临港石化、临港制造等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港航服务、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海洋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海洋产业做大做强、翻番进位。

突出项目牵引——

突出项目招引,成立海洋产业项目招引培育工作专班,推进实施“引航、盯引、筑基、育强”四大行动,年度滚动推进300个重大项目建设,年度投资2000亿元以上。聚焦临港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旅等重点领域,招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带动作用。

在舟山,全国最大、单体全球第二的绿色石化基地已形成炼油4000万吨/年、乙烯420万吨/年、芳烃118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基地仅用5年建成,创造了国内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的纪录。2023年,总额80亿元的绿色石化与新材料基金落地舟山,预计全年工业产值达到3800亿元。

在温州,金风科技深远海海上风电零碳总部基地、运达股份全球海上风电总部及总装基地等多个重大风电产业基地项目相继落户,金风科技省级首台套16.5兆瓦海上风机、远景风电全省首台海上风机成功下线;全市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

……

培植产业优势——

围绕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国家海洋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浙江实施临港化工延链、清洁能源聚变、船舶海工振兴等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发挥甬舟海洋经济核心区引领功能,加快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等现代产业带,推动海洋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绿色石化产业持续壮大。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快速增长,国际油气全产业链初具雏形。2023年浙江规上石化产业总产值1.66万亿元,总量规模居全国第三。

现代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2023年完工船舶413.00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739.40万载重吨,均居全国第四。全球修船企业十强中有4家位于舟山。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海洋卫星通信、海洋电子、海洋大数据、海洋碳汇、绿色航运等一批未来产业提速前瞻布局。

特色富民产业持续振兴。远洋渔业产量占全国比重31.9%,休闲运动、渔业文化体验等滨海消费“新热点”加快培育,宁波北纬30°最美海岸带、台州1号公路、舟山海洋文化长廊等沿海旅游带成为浙江新名片。


温岭石塘半岛省级旅游度假区


深化改革开放

聚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


多年来,浙江始终牢记殷切嘱托,聚焦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以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硬核”驱动海洋强省,连续多次高规格召开部署推进会,出台全国首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的港口改革专项文件,全方位推进强港改革,全力打造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2023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24亿吨,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530万标准箱,稳居全球第三。

完善港航基础设施——

宁波舟山港谋划建设穿山、梅山、北仑、金塘—大榭、六横5大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和油气、煤炭、矿石3大亿吨级大宗散货泊位群,成为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随着梅山港区的全面投运,成为全球唯一具有双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港口。目前,第三个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六横佛渡作业区正加快建设。

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

强港“脉络”更加畅通。2023年6月,鱼腥脑航道工程正式通航,打通了杭州湾海上“断头路”;7月,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通航,打通了全省内河千吨级航道网的关键堵点;9月,浙北海河联运64标准箱集装箱船舶航线开通。温州核心港区、台州头门港区进港航道基本建成,江、海、河航道建设同步推进,海河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和港口协调合作不断完善。

2023年11月,宁波舟山港重大集疏运项目开工仪式上,总投资约135亿元的条帚门30万吨级深水航道扩建工程、梅山铁路专用线、北仑灰库“两场”等5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高效便捷的集疏运体系加快构建。

拓展物流网络布局——

加大航线开发力度。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突破300条,辐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其中“一带一路”航线达130条。

畅通内部毛细血管。宁波舟山港联动嘉兴、温州、太仓等周边港口及义乌等内陆无水港,不断拓展长江、内河、铁路沿线市场,累计开通集装箱海铁联运线路100多条,拥有班列25条,辐射至全国16个省65个地市,内陆无水港增至36个,构建起辐射全国的内贸业务网络。

加快海外物流节点布局。2022年6月,浙江省海港集团在迪拜投资建设的首个海外项目——“一带一路”迪拜站正式落地。2023年11月,浙江海港(越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深度参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布局,加快“走出去”和全球化港口布局。

提升航运服务业能级——

转型提升船代、货代、引航、拖轮、理货等基础性航运服务,做大做强船舶供应、船舶维修、船舶交易等海事服务,积极拓展外轮保税燃料油加注、LNG加注、船用物资生活物资供应等国际船舶供应业务,探索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等高端航运服务业。2023年,宁波舟山港保税燃料油加注量突破700万吨,跻身全球第四大加油港;宁波舟山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九。

推进“四港”协同联动——

2019年10月,浙江省“四港”联盟成立,以海港为龙头、陆港为基础、空港为特色、信息港为纽带,优化联运通道和枢纽布局,深化数字赋能和信息共享,加速构建内畅外联、一体融合、高效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物流体系。

打造“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推动港口、铁路、船公司、货代等各方跨系统互联互通,推进海、公、铁、河多式联运业务协同,实现全程可视、智能订舱、智慧仓储、内贸货运、国际物流“一网智联”。目前,云平台业务辐射全国16个省(市),服务企业用户超1万家。

探索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综合运输服务质量效率全面提升。


枸杞岛海上牧场


推进全域兴海

打开海陆联动发展格局


推进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强省跃升,浙江坚持扩大开放合作,主动发展海洋领域“地瓜经济”,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海洋开放合作新格局。2023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4.90万亿元、增长4.6%,出口和进口对全国增长贡献均居首位,海洋开放合作能级不断增强。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义新欧”中欧班列联通欧亚。“义新欧”中欧班列先后开通19条运营线路,到达境外站点101个,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50多个、城市160多个,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重载率最高、开行里程最长的中欧班列。

海外仓扩面增量助企出海。累计培育省级公共海外仓63个,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海外仓18个;推进海外仓数字化平台——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建设,为外贸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提升贸易便利化和出入境便利化水平。

2023年,浙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55万亿元,增长8.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2.1%,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89.5%。

推动自贸试验区提升发展——

从2017年4月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舟山片区瞄准油气全产业链建设,建成全国最大、单体全球第二的大型石化基地,全国最大的能源保障基地,全国最大的油气贸易港,实现从“不产一滴油”到初步形成“万亿级油气产业格局”的跨越。

2020年扩区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中央赋予的“五大功能定位”,从油气全产业链拓展至新型贸易、航运物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领域,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改革集成。2023年,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占全省不到1/400的面积,贡献了5.9%的新增注册企业、8.5%的税收收入、20.3%的进出口额和19.8%的实际利用外资。

加强开放合作政策保障——

高水平开放政策复制推广。围绕新业态新模式、大宗商品和小商品自由贸易、绿色低碳等方面形成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管理办法,推动2023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额达4707.3亿元、增长11.6%;创成宁波综保区、义乌市、温州瓯海区3个国家级进口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大宗商品贸易政策健全完善。发布全国首个人民币定价的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报价指数,探索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按照“定时、定量、足额归还”原则开展国家储备原油市场调节动用试点,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宗商品自由贸易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

推进陆海统筹山海协作——

纵深推进义甬舟大通道建设,建成营运国内首个双层高集装箱示范线路工程甬金铁路,加速建设金义陆港、苏溪集装箱办理站、浙西南江海联运中心港,嘉兴“公铁水空”枢纽、鱼腥脑航道改造,以及衢州西向战略支点,加快构筑立足长三角、辐射闽赣、面向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通道。

深化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工程,支持山区县与沿海地区共建一批“拥山向海”重大项目,打造产业链协作、公共服务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产业飞地”“科创飞地”“消薄飞地”实现山区26县全覆盖。


弘扬海洋文化

探索海洋生态文明新路


讲好海洋故事,传播海洋声音,浙江始终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丰富新时代海洋文化内涵,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描绘出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蓝色“风景线”。

推进海洋污染防治攻坚——

加强陆源污染治理。排查整治入海排污口,完成对全省入海排污口的分类调整、监测、溯源工作,对主要入海河流和入海溪闸实行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开展城市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入海水体水质。

抓好海源污染治理。加强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完成全省海水养殖项目排查,严格管控海水养殖尾水排放。加快沿海港口码头和船舶修造厂等的绿色岸电、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港口船舶污染物收集、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机制,做到含油污水、垃圾上岸处理。

2023年,浙江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比例上升到56.3%,四类和劣四类海水面积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提升海洋生态修复水平——

在岸上,加大海洋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实施岸线、海岛修复和“蓝色海湾”项目;在海里,持续推进渔场修复振兴,开展“百万亩江河湖库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加强珍稀物种保护,促进海洋生态系统恢复。

碧海清波、绿港蓝湾,一个个美丽海岛宛若珍珠散落大海,一幅幅美丽海湾风景画渐次铺展。浙江累计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2个、蓝色海湾7个、美丽海湾4个。

迭代海洋生态智治能力——

创新建立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体系,依托“蓝色循环”“海洋云仓”,累计收集海洋废弃物1.2万吨,减少碳排放约3138吨,“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开发迭代“浙里蓝海”应用场景,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汇聚各类涉海信息15万余条,完成全省4453个入海排污口分类调整和“一口一档”基础信息维护。

加快国家智慧海洋舟山试点示范工程和管辖海域四维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提升海洋综合立体观(监)测、海洋精细化预警预报、风险识别防控和预警服务供给能力。

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力度——

活化利用海洋文化积淀,丰富新时代海洋文化内涵,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各具特色的海上文化明珠。朱家尖岛成为国际海岛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岱山岛连续举办十七届中国海洋文化节,舟山市成功创建国内首个群岛型国家森林城市……浙江“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的品牌愈发闪亮。


强于天下者必胜于海。新征程上,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向海而行、奋楫逐浪,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注入之江动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