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亮百年 |
|||
|
|||
史 申
在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2003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激动人心:一把西周时期的青铜剑破土而出,剑柄双面皆镶嵌着熠熠生辉的绿松石。这把剑的出土,意味着远在三四千年前,温州地区已孕育出早期形态的镶嵌艺术,更为后世的彩石镶嵌技艺提供了宝贵的范本与灵感。 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手工艺种类丰富,历史悠久,从巧夺天工的发绣、精雕细刻的细纹刻纸到流光溢彩的彩石镶嵌,无不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其中,彩石镶嵌因其细腻缤纷,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2008年6月,彩石镶嵌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石镶嵌作品 ●百工万品
温州素以手工业著称,其工艺源头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两宋时期已成为全国漆器制造中心,在技艺与规模上达到鼎盛,特别是漆器镶嵌技艺已十分成熟突出。宋室南迁后,随着一大批能工巧匠徙居,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瓯越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为民间工艺打开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从此赢得了“百工之乡”的美誉。 彩石镶嵌的诞生、发展过程,也有赖于“百工之乡”的文化哺育。而在历史上,东瓯属地的手工业繁荣远不止“百工”,据统计,工艺美术行业就曾拥有十多个大类上万个品种,雕塑、镶嵌、染织、刺绣、编织、刻纸等工艺异彩纷呈,它们承载着温州厚重多彩的文化信息,记录着温州人民筚路蓝缕的跋涉历程。 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彩石镶嵌”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50余年历史,温州彩石镶嵌艺人们,不论走出家门传艺还是在家创作,都不忘思考彩石镶嵌艺术更新的突破。 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花草、虫鱼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 1920年产品开始销往南洋。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小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1950年进入香港市场,年产达600多幅。彩石镶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工艺独特
彩石镶嵌涉及多个工艺种类,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镶嵌艺术的结晶。根据题材表现的内容,匠人们精心挑选色彩丰富的天然叶蜡石为材料,切割加工成预先设计的图文,镶嵌在红木、花梨木、樟木等表面已经挖好相应图文、相同尺寸的凹槽内,再经过雕凿或磨平,形成集石雕、木雕和漆器于一体的工艺品种。 完成一幅彩石镶嵌,需要采石、切割、设计、木工、油漆、配色、塑形、拼接、雕刻、黏合……前前后后18道工序。精工细作,少则几月,多则1年。 得益于艺术上的兼容与创新,彩石镶嵌作品色彩丰富自然、质地温润柔美、富有立体感。不论是实用品类,还是观赏品类,其题材内容广泛而经典,如《西游记》《孔子系列》《熊猫图》等,包含人物、花鸟、山水、文字等,从古代到近代,构成了一部生动、多姿的历史图卷,对研究古时社会生产生活、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起到了丰富传统文化和认识历史的重要作用。 正因为彩石镶嵌的工艺独特,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故被视为国之瑰宝。不仅在各类展览中屡获殊荣,还曾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作为国礼,被国家与省级机构收藏陈设,更是成为了世界华人、华侨心中“民族的自豪、文化的认同”。
●薪火传承
彩石镶嵌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与历代从事彩石镶嵌的艺人特别是至今仍不离不弃、默默奉献的传承人是分不开的。他们的聪明才智与精湛技艺,使得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得以薪火传递。 比如,传承人谢炳华1970年代进入工艺美术行业,拜师学艺,在全面掌握“彩石镶嵌”技艺后,开始创作并带徒授艺,现有徒弟20余人。传承人缪成金16岁被分配到温州艺术雕刻厂工作,一下子就被这种“点石成金”的工艺吸引,师承彩石镶嵌艺人王培珍,60年彩石镶嵌生涯中,缪成金创作的《击鞠图》《天女散花》《扇屋佳人》等多次获得金奖。 在温州,彩石镶嵌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各一人,他们与多名工艺美术师互相切磋技艺,各自带徒传艺,肩负起培养后继人才的重任。温州颁发保护条例,为各级传承人提供了传承经费等坚实的法规保障。除此之外,还明确将彩石镶嵌编入乡土教材,支持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开展教学和研究;鼓励民间兴办“非遗馆”并陈列彩石镶嵌作品,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