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一人演绎千古事

2024-08-15 10:0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陈嘉琦

陈嘉琦


 

苍南单档布袋戏表演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一方流动的戏台,数十个精致的戏偶,再加上一位熟练掌握表演、说唱、伴奏等技艺的“多边形”艺人,便支撑起一场单档布袋戏的精彩演出。2008年6月,苍南单档布袋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源远流长

 

  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方“南宋四方形傀儡戏铜镜”,镜心的纹饰描绘多人演出木偶戏的盎然场景。可见,南宋时期就已存在与现代布袋戏十分接近或类似的表演形式。而从清代的《扬州画舫录》《晋江县志》等古籍中可以得知,清代的布袋戏有音乐伴奏且论场演唱,已完全成为一种戏曲表演的艺术。

  布袋戏和相似的艺术形式踪迹遍布大江南北,流行最广泛的区域集中在福建、台湾、浙江。布袋戏的名称多样,随分布区域和历史发展时期不同而各异。

  苍南地区的布袋戏因具备始终一人表演一台戏的显著特征,故添加“单档”二字,以与多人表演的布袋戏相区分。一名布袋戏艺人稳坐于戏台之内,手、脚、嘴齐上阵,一边演奏乐器,一边操纵数十个戏偶,与此同时不断“变音”模仿不同人物的唱腔,一场惟妙惟肖的布袋戏表演由此诞生。

  自闽南传入温州苍南,苍南单档布袋戏已在民间传承200多年,分为灵溪派和五凤派两大流派。在现今闽南地区布袋戏的单档表演程式都极为罕见的情况下,苍南保存了单档布袋戏古老的原始形态,使该种表演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戏楼戏偶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演出需要一座可供艺人随时携带、可在表演场所就地搭设的戏楼,这是单档布袋戏不同于其他大型戏曲的演出特点之一。这种戏楼以中国楼台式建筑为范式,古色古香,戏楼内部空间虽不大,却能够容纳艺人表演所需的各种道具行头,在将艺人隐藏于幕后的同时,提供一个可灵活表演的舞台空间。

  戏楼分老式戏楼和新式戏楼。老式戏楼简单小型、便于拆装,一根扁担便可挑着走。1993年,艺人黄朱璜加大加宽了老式戏楼,并在戏台上添置了现代灯光设备,使得表演更具剧院舞台效果,引得诸多艺人效仿。此后,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戏楼可由车运送,艺人们因此将戏楼制作得更为精致大气。

  除戏楼这一必需的舞台空间外,演出也离不开充当角色形象的重要道具——戏偶。为迎合广大山区农村观众的需求,这些戏偶的造型贴近大众的审美习惯,既质朴简洁,又富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一般来说,一个戏班要配足48身至60身戏偶。

 

技艺精湛

 

  由于苍南单档布袋戏的表演均为一人完成,这就要求艺人具备高超的表演技艺,操弄木偶、弹奏乐器、道白演唱样样在行。艺人的娴熟程度,也自然成为表演一大看点。

  在木偶的操纵上,艺人需要在年少时就打好基本功,能够凭借手指、手掌和手腕的收、展、合、伸、屈等动作来展现角色人物的身份、动作与情态。当剧情需要多个角色同时出场时,艺人可用小竹棍插进戏偶头颈部作为身体的支撑,用手握住小竹棍同时举起数个木偶完成表演。

  当涉及声腔的表演,如若艺人同时操弄多个戏偶,便要不断切换声音、语气进行道白或演唱。在单档布袋戏不少剧目的声腔表演中,唱、白约各占一半。道白用闽南方言,短仅一字,多则数句,方言、俚语的加入更添韵味。唱腔则以温州乱弹为主,同时运用苍南渔鼓调、苍南民歌的流水长调和京剧的声腔,均以平声起韵、仄声收韵。

 

曲声悠扬

 

  戏棚随处搭,戏曲随时演。苍南单档布袋戏,凭借奇趣的表演、美观的道具设计、亲民的戏曲内容而深受乡村民众乃至城市居民的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的同时,它还富有重大的历史研究价值,无论是戏曲唱词里记述的民间轶闻、流传的剧目剧本还是戏楼及戏偶的制作工艺,都可称得上古代木偶戏的“活文物”。

  为保证苍南单档布袋戏薪火不绝,苍南县下足了功夫。在苍南灵溪镇,单档布袋戏保护基地、民间艺术馆相继建立以后,频繁邀请艺人前来表演。老艺人主动带徒授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振兴布袋戏发展,传承人吴明月老师积极奔赴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进行布袋戏演出。他殷切希望布袋戏这一古老戏种能不落时代潮流,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布袋戏的传承不能随随便便,传承人要有天赋,要聪明,也要认真。”吴明月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将普通话融入以闽南方言为主的布袋戏,打破传播障碍,为戏曲演出注入新鲜活力。

  一方戏台,一个艺人,苦练一身技艺,演绎百态人生。在过去,每至逢年过节,布袋戏艺人走街串巷,所到之处热闹非凡。在娱乐形式渐趋多样化的当下,单档布袋戏仍在努力承载、保存古朴的记忆,于浙南大地曲声不绝、熠熠生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