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邂逅国潮 |
|||
|
|||
宗 合
青田鱼灯“游”进巴黎,温岭草编帽亮相奥运会,还有各色民乐演奏将巴黎街头变成一个中国非遗文化的“快闪舞台”。巴黎奥运会余热未消,横空出世的《黑神话:悟空》又将大量非遗元素和中国古建筑融入3A游戏,在全球掀起“中国热”“非遗热”……这个夏天,非遗和气温一样火热。 穿汉服、簪花围、执漆扇、赏民乐……“新中式”这股风从年轻人开始,很快在国内外席卷开来。当非遗邂逅国潮,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碰撞出别样的时尚火花,非遗产品成为百姓们新的时尚单品。
法国巴黎街头的青田鱼灯舞表演 ●国潮风起
“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绫绢曾广泛运用于书画装裱和古籍修复,是中国传统丝绸纺织品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主动“破圈”,将绫绢织造技艺与国潮相结合,让“纸上技艺”赋能品质生活,以绫绢为主要材料的汉服、风筝、团扇、丝巾等工艺美术品深受老百姓喜爱。 马面裙火爆出圈,来自全国各地的提花布料订单大量涌入海宁市许村镇。镇上100多家家纺企业将织锦缎工艺融入马面裙制作,不断改革马面裙面料、创新图案样式、研究丝线纹理,开足马力推陈出新。 随着国潮之风盛行,传统非遗项目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在线下,进入各级各类非遗展馆参观体验的人数屡创新高;在线上,非遗影响力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上被数倍放大,非遗作品数量和内容创作者数量不断提升。 近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交出了年度“成绩单”——举办各类展览8场、折子戏305场、大型活动34场、非遗传承人活态展示体验895场(次)、非遗薪火研学体验活动154场。尤其是取消预约后的首个周末,超过12000名观众热情涌入省非遗馆,集章、打卡、体验、观戏……省非遗馆俨然成为我省新的文化地标。 “线上非遗”则有更多打开方式。除了各色“云上”“码上”非遗展馆24小时不打烊,更多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故事也被搬上短视频平台。仙居无骨花灯、平阳木偶戏、台州刺绣、龙游皮纸、浙派古琴……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新媒体平台上蓬勃生长,引领了一波崭新的“国潮风”。
●古韵新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氏黄杨木雕第六代主要传承人叶小鹏最近有了幸福的烦恼。因为《黑神话:悟空》爆火,由叶小鹏原创的黄杨木雕“齐天大圣”也变得供不应求,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备货。“只有卖得出去的东西才有传承。”叶小鹏很早就意识到非遗营销的重要性,主动拥抱潮流,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在“齐天大圣”之前,他的“龙蛋宝宝”“文昌星”“醒狮”等木雕作品都曾在网上掀起过一波波销售热潮。 “老古董”变身“新潮玩”,传统非遗项目借由跨界、二创、衍生周边等年轻化的艺术呈现,展现出新的旺盛生命力。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也像叶小鹏一样主动接轨市场、创新实践,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让非遗从作品走向产品。龙泉青瓷锻制技艺省级传承人李震就曾用龙泉青瓷特别的青绿之色,还原游戏《原神》中的道具“来歆余响”。 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印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将迭代“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机制、拓展“非遗+”新经济、推进跨门类联创等纳入非遗产业培塑行动,以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龙泉市将大量年轻、时尚的元素融入青瓷宝剑产业,构筑起青春集市、线下商店、空间商城三位一体转化模式,常态化举办青创集市活动;桐庐县建起新合索面非遗工坊,探索1家索面工厂引领、6间非遗工坊间为基础、辐射带动N个家庭非遗工坊的“1+6+N”模式;嵊州市实施“越剧文化+”工程,开发越剧人物城市IP形象“剡剡”“越越”“嵊嵊”,推出微信表情包、美妆等12种越剧文创产品…… 来自文旅公司的“定制订单”也在挖潜非遗的经济价值,唤醒市场期待。作为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的代表性单位,湖州天工羽毛扇有限公司常被邀请共同研发适合旅游市场的羽毛扇新产品。彩折扇、羽扇盲盒系列等特色旅游文创不仅深受游客青睐,也极大地增加了非遗项目的可见度和可参与度。
●青创永续
浙江是非遗大省,更在努力迈向非遗强省。依靠年轻人、拥抱“Z世代”是浙江非遗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年轻人不仅是非遗消费主力军,更要担当好非遗传承的生力军。 打好制度牌。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非遗产业,龙泉市大力实施“龙创未来”龙漂涌入和“家燕归巢”龙青回归工程,构建“1+7+19+N”青创人才招引平台,聚焦陶瓷刀剑、创意文创、直播电商等产业,精准描绘青年人才“招引地图”;为扩大非遗传承群体,宁波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计划”以培养中青年传承人群和结构化梯队;瑞安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定期评估及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并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每年3000元的带徒授艺补助。 打好科技牌。年轻人既是数字非遗的观看者,也是数智赋能的创作者,用青年话语体系和技术力量讲述非遗故事,能更好地引起圈层效应、实现有效传播。浙江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团队通过数字化技术挖掘中华文脉基因密码、丰富“大系”观览体验,让文物“活”起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农艺富民”数字农民画实践团通过AR等数字技术建立农民画沉浸体验体系,观众扫描AR二维码后,静态的农民画就能“动”起来;浙江理工大学“人间织梦家”社会实践团运用AI、PS等软件,结合现代纺织新技术辅助设计、制作,更好地传承缙云织带技艺,还自创了“AI丝丝”数字人物,为当地百姓讲述缙云织带等非遗故事。 打好体验牌。为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在更多年轻群体中埋下兴趣的种子尤为重要。省非遗馆开辟传承体验中心和展示教育拓展室,推出非遗体验活动和系列研学课程,暑期还开设了地市非遗研学专场;杭州市余杭区瓶窑老街非遗馆群在原有余杭纸伞、瓶窑陶艺、良渚玉雕、风筝灯彩等四大场馆的基础上,新开辟“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通过开放式的陈列,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传统民艺和新潮设计,体验泥塑彩绘、刺绣香囊、风筝扎制、年画拓印等的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