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4年第十七期>争先创优 比学赶超
衢州市:守护钱江源头碧水蓝天

2024-09-15 10:1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岑文华

今日浙江记者  岑文华


今年1—8月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5.5%,改善幅度全省最大;连续10年获“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近年来,衢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必须保护好这一方山水”“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的殷殷嘱托,全力守护好钱塘江源头的蓝天碧水,绘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画卷,擦亮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底色。


浙江省级美丽河湖开化县马金溪


碧水织就幸福网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发文通报2023年度“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优秀市县名单,衢州市晋级“大禹鼎”一星金鼎。这是浙江在“五水共治”方面“含金量”最高的荣誉。

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衢州市努力守护碧水清流,特别是去年以来,深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找寻查挖”专项行动等,开展12个“污水零直排区”星级镇(街)培育,完成6个第二批省级星级镇创建;推进工业园区地下污水管网排查和“下改上”工程,基本实现全域化工园区工业污水管廊输送。

治水稳扎稳打、有效推进,让衢州的水环境质量名列前茅。2023年,衢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位列全国第23名,今年上半年晋升至全国第15名。21个参与考核、评价、排名的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Ⅱ类水质断面占100%,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戏水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漫步衢州市每一条“幸福河湖”,碧水绕村,岸绿人和。衢州市统筹推进幸福母亲河、水美乡村、亲水惠民窗口、“一村一景一池塘”等建设,建成龙游灵山港、柯城石梁溪、开化马金溪等44条省级美丽河湖,让水留下来、连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柯城区庙源溪途经九华、万田两个乡,沿线村庄20余个,“幸福河湖”创建直接带动了两岸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溪水干净了,游人就多起来了,水蜜桃也好卖了。”九华乡源口村村民郑秀英说,通过举办采摘节吸引游客,源口村260亩水蜜桃每年亩均增收2万元。

出门就是公园,开窗即是风景,一条条可亲可感的“幸福河湖”编织出宜居宜业幸福网,成为浙江大花园流动的底色。在2023年全省治水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衢州市再夺全省第一,实现“六连冠”,公众治水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


攻坚守护“衢州蓝”


节假日里,常山县辉埠镇后社片区矿山公园成为周边群众的“打卡点”。在观景平台上远眺,唯美花境、连绵水田与巍峨群山养眼舒心,曾经尘土飞扬的“泥水镇”变成一座生态城。

常山县是石灰的重要产地,曾经长期无序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产业集中地辉埠镇曾被称为“灰埠”。2013年来,常山县聚焦钙产业污染痛点,接续开展“蓝天三衢”生态治理、辉埠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整治提升行动,县环境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87.6%上升至目前的96%以上,出境水质达Ⅱ类以上标准,获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常山县的转变,是更高水平美丽衢州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衢州市打出钢铁水泥等全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域“无废城市”创建等组合拳,聚焦重点、攻坚突破,坚决打好打赢大气质量提升攻坚战,让三衢大地蓝天常在。

深化秸秆焚烧治理。全市建成6个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30个区域性收储中心和912个村级收储网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各地将秸秆禁烧纳入“乡规民约”,形成“不能烧、不敢烧、不想烧”的浓厚氛围。今年3月以来,省级发现火点全省最少,秸秆露天焚烧“1530”(1分钟发现、5分钟响应、30分钟扑灭)闭环率达74%。

狠抓减排项目推进。今年,浙江全域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整治提升,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衢州市谋划实施634个工程、结构、管理减排项目,计划9月底前基本完成;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10个,资金额1.92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

衢州市还紧盯化工、钢铁等行业开展企业污染治理,今年以来累计发现问题1533个、完成整改1434个,全市企业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实现同比下降。


改革开拓低碳路


在浙江明旺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生产线上分布着40多个能耗采集点,一旦某个节点能耗超标,企业的碳账户管理系统就会发出预警。企业负责人说,公司借助碳账户精密检测生产各环节碳排放,摸清了“耗能家底”,实现用能“精打细算”。

在衢州,“政府治碳、企业减碳、个人低碳”蔚然成风。近年来,衢州市在全国率先推进碳账户体系改革,建立工业、农业、林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7大领域碳账户,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机制,开发碳账户金融、用能预算化管理、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零废生活”等应用场景。目前,全市建立个人碳账户219.84万户,覆盖常住人口比率达95%;2023年企业应用碳账户相对减碳量251.8万吨,“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率排名全省第二,在全国81个低碳试点城市评估中位居第五。

勇当“碳”路者的衢州,努力以创新破难、改革破题,探索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子。针对产业结构偏重现实,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招引高科技、低排放项目,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转型。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均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21年的53.8%提升到64.3%。

为拓宽生态资源转化通道,衢州市全域推进生态开发“标准地”改革和“两山合作社”改革。衢江区“两山合作社”在杜泽镇老街收购50余间闲置农房,改造出新的旅游IP;常山县新昌乡郭塘村通过土地流转打造60多亩月季花基地,吸引游人络绎不绝……全市形成“标准地”项目180个,引入招商主体54家,累计完成投资49.6亿元,2023年以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5.9亿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