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包容是“源头活水” |
|||
|
|||
辛 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创新创造不是孤芳自赏,不是固步自封,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广泛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中华文化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发扬光大,就在于开放包容,中华文化五千余年的演进正是一部“有容乃大”的发展史。 两千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域外文化先后传入中国,“伊儒会通”“西学东渐”让中华文化不断吸纳新鲜的知识、理念和视角,从而更加繁盛。比如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长时间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还成为了佛教正统,又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睁眼看世界”,西方社会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开始激荡中国人的头脑,激发出民族复兴的爆发力。近百年来,来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先进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以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但是,开放包容不是邯郸学步,不是反客为主,更不是依附与盲从。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 真正正确科学有益的开放包容要有充分的精神主动,做好“化”的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把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拿来”,拿来之后一定要进行“化育”,把他人的好东西变成我们的营养剂,滋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让我们更独立、更强壮。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文化输出国不可自骄,文化输入国不必自卑,某一国文化为别一国所吸收,这种输入品即为吸收者所拥有。譬如人吃猪肉,消化后变成人的血肉,谁能怀疑吃猪肉的人,他的血肉是猪的血肉而不是人的呢!”千年以来我们把印度文明中的佛教“化”为了中国佛教,百年以来我们把西方文明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化”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这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品格,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就会更加充分迸发、充分涌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