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计算上天”的浙江力量 |
|||
|
|||
袁 卫 陈 苑 陈心妍 5月14日中午,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着“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计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这项突破性成果,是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出的一个硕果。
搭载“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计算卫星的火箭成功发射 王衡 摄 叩开“天算”之门
研发太空计算星座,是之江实验室多年来对“智能计算”的执着追求。依托之江实验室牵头设计的计算卫星,可以实现卫星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全新的算力基础设施——太空计算星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三体”一词源于牛顿提出的著名的“三体问题”,是指当有三个或更多对象协同工作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如同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三体计算星座’就是希望汇聚不同创新主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太空计算的宏伟目标。” 李超是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技术总师、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他介绍,太空计算星座的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智能计算),整体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智能计算)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作为计算卫星的核心载荷,之江实验室研究突破的星载智能计算机把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10至100倍的提升。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就像“星座资源管家”,能对星座的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在轨计算任务编排调度及应用状态监测。首发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天基模型是业内首个多任务模型,为星座增加了智慧大脑,能够调度卫星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在轨自主完成对地观测任务。计算星座由此更智慧,能在太空中自己“看”、自己“想”、自己“做决定”。 “对于之江实验室而言,不是简单地发射卫星,而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计算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王坚表示,“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希望未来通过这个星座,让老百姓也能便利用上计算卫星、遥感卫星带来的服务。
创造“之江速度”
在航天领域,传统项目从立项到发射通常需要长达三到四年的精密筹备。然而,“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之江速度”——从项目立项启动到首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用了9个月。令人惊叹的攻关效率背后,是一套高效运转的创新协同机制。 “这项工程涉及百余个硬件模块、两百余个软件系统、近百万行代码的研发工作。在传统航天项目里,这个速度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李超说,为突破太空计算软硬件技术,之江实验室联合合作伙伴,于2024年7月成立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协同机制,实施有组织的科研,齐心协力完成太空计算星座的建设目标。 这种“大兵团作战”的科研组织方式,不仅刷新了航天工程的效率纪录,更验证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爆发的惊人能量。在首发12星成功上天后,“三体计算星座”新一轨星座的研制任务已经启动。今年,之江实验室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并计划在2027年前完成100颗左右的计算卫星规模建设。 “组建一个太空计算星座,并让星座充分发挥其价值,是一项非常庞大、极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浙江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既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研发优势和非营利性机构的平台优势,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各自的创新优势,大家共同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浙江持续强化企业高校平台人才紧密联动,“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协同攻关机制日益完善,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破解。
打造科创高地
勇闯“无人区”、掌握“硬科技”的之江实验室,是浙江创新大潮中的一朵靓丽浪花。“大兵团作战”式有组织科研方式,是浙江在先行探索中积累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浙江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为主要支撑,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达38家,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体系化布局,优化重组两批全省重点实验室280家……浙江持续完善以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创平台评价、奖励、支持、淘汰机制,制定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评估评价管理办法,科创平台质效获得新提升。 与此同时,浙江持续加大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台州湾等科创走廊的创新强度和建设力度,加快创建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一廊引领、多廊联动、串珠成链”的区域创新格局加快构建。 创新主体地位突出。深入实施万家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制度化强化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浙江,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越发顺畅。 科技成果转化顺畅。深化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集成改革,实行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推动科技资源要素快速下沉、高效落地。同时,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省市县三级联动、省级部门协同的科技成果管理服务机制更加健全。 2024年,浙江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过2/3,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4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