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
|||
|
|||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研究员、中科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 王 毅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国作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30周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10周年、提出“双碳”承诺5周年,是联合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10周年。 2012年以来,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系统化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初步建立,PM2.5浓度降低了一半以上,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用约3%的能源消费支撑了5%—6%的经济增长,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规模化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同时,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地,过去20年在协同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给其他地方乃至全球提供了许多最佳实践,而创新实践恰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重要来源。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战略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快推动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和模式转型,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各项主要任务,对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仍面临一些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缺乏互信和领导力,国际环境与气候合作乏力;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绿色产业存在“内卷式”竞争,绿色发展的信心和优先序有所降低,绿色低碳产业尚未形成系统性推动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科学评估、防止“一刀切”和提高制度韧性、按客观规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等等。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导向下,我国开启了实现碳中和的“新长征”“新格局”“新范式”,这一过程不能只用减排情景曲线来表征,而应该是一系列目标、技术、资金、政策等综合驱动的系统行动路线图。因此,为了实现未来10年及更长时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任务,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构建发展转型新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握转型机遇,持续推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经济社会系统性结构性变革。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等角度部署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任务。面对阶段性转型成本高、难度大、冲突多、供需失衡等挑战,坚持去化石燃料化、终端电气化、去碳化,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深入推动以绿色、智能为特色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消费革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实现系统变革,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包括各部门、各地区、各层面的咨询、协商、决策与协作,特别是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绿色投资与可持续供应链等重点领域。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例,在电源侧,扩大风光电源占比,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多能互补协同;在电网侧,加大改革力度,打通微网互联、跨域长距离输送调度互联互通等关键瓶颈,加强多种储能资源的形成、调度和配置;在用电需求侧,制定产业、价格等宏观政策框架,通过储能、虚拟电厂和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电气化的关键用电设备装置与电网互动融合,优先刺激绿电使用需求和减少尖峰用电需求,通过绿电市场需求拉动绿电发展,从供需两侧源网荷储用全链条一体化地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用电的占比。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机制。绿色低碳转型相关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效益较低、风险不确定等特征,需要长期和稳定的转型规划与政策信号,帮助市场和行业形成稳定的预期。应综合运用财税、融资、投资、价格、市场化、标准体系等手段,为全面绿色转型和创新实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在具体工作进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动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精准落地和动态优化,有效激励经济社会各主体开展绿色低碳的经济活动。 第三,强化统筹协调,健全绿色低碳转型的系统推进机制。将绿色低碳要素与转型路径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轨道,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解决方案,为此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就极为重要。要更加重视落实各项政策文件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中央统筹,建立健全全面绿色转型协调机制,做好科学评估判断转型路径;强化综合协调,增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政策的一致性取向,确保有关部门的绿色低碳相关政策发挥出“1+1>2”的作用。 第四,加强绿色低碳转型的“干中学”和适应性管理。绿色低碳转型的实现路径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在开放系统中不断探索和韧性调整,推动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降低转型成本和分担风险。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要尊重基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创新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咨询和评估机制,开展独立的转型路径和技术评估展望,特别是加强对不同技术选择、技术迭代和技术路线的综合评估,防范绿色债务风险与成本搁浅,渐进推动转型。 第五,针对目前国际气候合作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维护和强化多边机制,大力发展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及南北南合作,促进开放、包容、互利的全球绿色贸易投资与可持续供应链构建。加强联合领导力,巩固气候合作多边进程。加强与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缔约方交流对话,提升绿色低碳转型的信心与互信,携手推动各项国际协议的落实。以务实行动和强化目标为气候进程增强信心,向市场释放清晰信号。推动气候、环境、安全与繁荣等多目标协同,以气候转型合作促进全球清洁增长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