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硬核制造与诗情栖居和谐共融 |
|||
|
|||
今日浙江记者 陈 杨 亓惠洁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新高;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减污降碳试点市,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覆盖;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连续14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20年来,宁波市以治理之效呵护生态之美,以绿色革命推动发展提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美宁波新图景加快塑造。 宁波市北仑区大榭石化园区 改革攻坚,“大生态”守护“全域美”。宁波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绿色发展开出改革“处方”,制定最严格、最严密的政策措施,搭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宁波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改革治理成果。2017年以来,通过实施47项涉生态文明改革事项,形成了“生态环境议事厅”“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一批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优秀改革范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今年宁波市启动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30项改革攻坚举措,进一步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 绿色低碳,重组宁波制造基因。20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赓续接力,让空间重构,动能更强;让产业焕新,发展更优。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建成国内首个全绿电供应虚拟电厂项目。我国首个大型海岸滩涂光伏工程落地象山县高塘岛乡,年均可向电网输送约3.4亿千瓦时清洁电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7万吨。宁波市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869万千瓦,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 多元参与,凝聚绿色发展合力。“美丽之城”建设,人人都是参与者、共享者。启动环保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工作,构建政企民多元参与行动体系,引导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截至目前,宁波市共设立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61家,其中“新四类”2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40多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实现数字化管理,正式注册志愿者超1万人,成为环境宣教、科学普及、生态监督、净滩护水、增殖放流、候鸟守护等行动的重要参与力量。 不负青山之托,不负人民之盼。当“山水为邻”的绿色追求遇上制造之都的硬核实力,四明大地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乐章澎湃,硬核制造正与诗意栖居和谐共融。 梅山湾 北仑区梅山湾 “泥滩”蝶变“金滩” 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湾,位于北纬30度黄金海岸带,蕴藏着山、海、湖、港、湾、湿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宁波舟山港的核心区块。 近年冬天,梅山湾都会呈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场景:成群的候鸟在水面蹁跹,不乏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身影。很难想象10多年前,这里还是“涨潮黄沙水,落潮满目泥”的模样。 为治理梅山湾,北仑区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开建梅山水道工程,通过在海湾南北两端筑起大坝,隔离内湾与外海,形成了长三角唯一的近海蓝色海湾;启动梅山湾综合整治工程,联合宁波海洋研究院,对梅山湾水质调控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并摸索出生态浮床投放、海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整改提升等一整套针对性措施,有效净化水质,减少赤潮发生。 碧海金沙、百亩花海、浪漫红桥……如今的梅山湾,不仅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省级美丽海湾建设试点,还将生态红利转化为共富资本,年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超亿元。随着文化旅游、低空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和海洋科技等项目相继落地,28平方公里的海湾地区年生产总值破300亿元,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7.19亿元。 象山县 激活蓝碳“共富密码” 2023年,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在象山县黄避岙乡落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打通了新路径。近年来,象山县探索发展蓝碳经济,通过摸清蓝碳家底,搭建蓝碳平台,促进蓝碳交易,推动海洋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激活了蓝碳“共富密码”。 形成蓝碳资源一张图。系统开展全域蓝碳资源本底调查,绘制蓝碳数字地图,直观展示蓝碳资源的空间分布,实现全县蓝碳资源动态监测与更新。建立全省首个蓝碳典型生态系统数据库。在碳汇核算方面,象山县研发了适用于大型海藻及贝类养殖的蓝碳核算机制,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蓝碳项目开发方法学,为本地蓝碳规范化交易夯实了基础。 创新司法“碳”索。象山县发布全省首份蓝碳赔偿机制工作指引,创新构建“刑事打击+民事赔偿+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环境资源审判新模式,在环境司法领域中通过个案探索将蓝碳交易用于履行替代性生态修复功能,目前该机制已累计认购蓝碳总量超1000吨。 目前,通过蓝碳监测核算、蓝碳拍卖和跨区域交易的创新探索,象山县破解了度量难、交易难的困境,为推动碳市场交易开辟了新模式。通过开发多元化蓝碳产品、市场化交易等手段,将“无形”的生态服务转化为经济回报,打通了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2022年以来累计存入象山县蓝碳生态账户碳汇量6500吨,完成交易超300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