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民族工作成果 |
|||
|
|||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 鲍秀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宗系统首要的政治任务。我们将对标对表“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目标新定位,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省”,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民族工作成果,推动新时代浙江民族工作继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以民族乡村振兴为抓手,开展民族共富惠民工程,助推民族地区迈入共同富裕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道转化文章。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生态优势,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畲家乐、长桌宴、“三月三”等民族文化载体,发展壮大民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富民产业,提升“丽水山耕”“景宁600”等生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深化民族乡村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两山银行”“强村公司”发展,提升碳汇能力,为民族乡村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做深美丽畲寨蝶变文章。推动景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成果落地,支持40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档升级,推动18个民族乡镇争创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和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以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打造10条共富示范带。实施“领头雁”培育工程,让更多的乡贤能人成为致富带头人,形成民族乡村比学赶超的赛马机制。全面消除民族村总收入30万元、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情况。 做实双百村结对帮扶文章。发挥统战资源优势,广泛动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乡贤、宗教界等力量支持民族村发展,谋划和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和生态环保的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飞地”产业园,最大限度发挥帮扶效应,把民族乡村建设成为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的璀璨明珠。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石榴红”品牌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浙江有280多万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我们要努力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融得好,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擦亮民族团结金名片。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企业、高校等载体,打造“石榴红”系列品牌,开展百个“石榴红”家园、驿站、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等“五百”工程,以“互联网+”“文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进社区等“十进”活动,实现11个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覆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织密民族团结金纽带。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体系建设,全域化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的能力培训,做到应训尽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普通话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在未来社区建设中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社区邻里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共享,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培育民族团结金种子。以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等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青少年为主开展“金种子”培育工程,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讲好民族大团结故事、讲好新时代浙江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造“浙里畲乡共富”“浙里石榴红”应用场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根据省委数字化改革精神,全面梳理民族工作数字化改革“三张清单”,推动改革突破、流程再造、制度创新,引领民族事务现代化治理全国先行。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等需求,按照“大场景、小切口”,着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谋划开发“浙里石榴红”应用;着眼各民族共同富裕,谋划开发“浙里畲乡共富”应用,牵引带动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善治乡村建设。 坚持多跨协同。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构建“1+2+15”民族领域数字化改革整体框架,打通联动16个相关部门数据,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实现民族事务多跨协同管理和服务。支持景宁、北仑、柯桥、桐庐莪山等地先行试点,力争建成一批管用、实用、可复制推广的场景应用。 坚持系统重塑。发挥数字化改革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驱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方法、机制、手段重塑性变革,配套新时代浙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石榴红”品牌创建、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率先在民族散居省份开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起草调研工作,形成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全国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
以守好红色根脉为担当,擦亮“浙里一家亲”民族文化品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一项长期、重大的战略任务。 赓续红色根脉。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传承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浙江红色精神谱系,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挖掘整理畲乡红色文化、畲族忠勇精神等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增强文化认同。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高校、社院、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培育建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开展民族文化专题研究、访谈辑录、历史文献整理等,完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浙江省卷》 编纂工作,完成18个民族乡镇志的编纂出版工作。利用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做大做强特色民族民俗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民族文艺精品。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开展意识形态“亮剑”工程,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使互联网成为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