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推动山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解读 |
|||
|
|||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孟 刚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聚焦解决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浙江而言,重点在26县、难点在26县、突破点也在26县。近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统筹资源加大“输血”力度,推动26县加快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努力把推进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
坚持目标引领,分层分类实施
聚焦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进一步挖掘26县发展潜力,明确目标、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步伐。 突出目标引领带动。到2025年26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的70%,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速达8.2%;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总体达到65%。 坚持分类推进实施。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功能等因素,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1个县和其他15个县,分为跨越发展类和生态发展类两大类,分类明确目标导向。 “一县一策”精准支持。针对每个县的发展基础、特色优势和主导产业,“一县一策”为26县量身定制精准支持政策,推动以县域为主体加快编制五年行动计划,开辟26县发展新格局。
实施两大行动,增强发展动力
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两大行动”,坚持把做强特色产业作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富民增收。到2025年,新培育工业上市企业20家以上,完成文旅投资4000亿元以上。 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推动26县围绕基础优势,认真谋划1—2个特色生态主导产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以集群化、绿色化、数字化、现代化为方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历史经典产业挖掘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做强仙居医疗器械、缙云健康医疗、龙泉空调汽配、永嘉泵阀、天台汽车零部件、淳安水饮料等“一县一业”。积极推动央企、省属国企、名企加大对县投资力度。 实施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做强“丽水山耕”“三衢味”等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壮大食用菌、茶叶、水果、高山蔬菜、中药材、笋竹等生态农业,推动每个县擦亮1—2个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以诗路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出秀水诗路、田园耕读、山水人文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淳安千岛湖、永嘉江南宋村、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丽水古堰画乡等20张特色文旅“金名片”,推动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民宿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率先在衢州、丽水大花园核心区实现“两山银行”县县全覆盖,并逐步拓展到26县。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率先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有条件的县发展数字经济、生态创意经济,加快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升级山海协作,加强陆海统筹
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推动山海协作结对双方聚焦平台共建、产业共兴、项目共引,实现山海资源要素精准对接、合作共赢。每年滚动推进山海协作产业项目300个、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推动26县山海协作“产业飞地”全覆盖。 聚焦平台共建。加快推进山海协作“产业飞地”落地建设,积极推动26县对接省级大湾区新区、能级较高的开发区(园区),布局1平方公里左右、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飞地”。推动26县依托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的空间范围,择优布局建设3平方公里左右的特色生态产业平台,与“产业飞地”形成两翼齐飞、资源共享之势。 聚焦产业共兴。积极推动山海协作结对市县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技术、资本、市场等与26县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共同培育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聚焦项目共引。以山海协作“产业飞地”、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开放平台共建为依托,推动结对双方建立一体化招商协同机制,帮助26县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带动效应显著的优质项目,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强化数字赋能,优化公共服务
抢抓数字化改革机遇,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优质共享,进一步缩小26县与全省的公共服务差距,实现26县教共体、医共体全覆盖,提升群众获得感。 强化数字改革赋能。加快打通26县各类政务信息数据资源,推进重要应用系统和数据综合集成,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通过深度融合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绿色生产力。积极推动GEP核算、山海协作数智管理等数字化改革场景在26县落地应用。 加大教育帮扶协作力度。全面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推进“千校(园)结对”帮扶行动,实施名优教师“组团式”帮扶计划,遴选130名优秀教师,分批组建26个“希望之光”教育专家团,提升26县教学水平。加强中职教育资源统筹力度,构建现代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26县设立研究院或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优化符合26县特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深化全省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市级三甲医院与26县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能级
提升26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加快补齐交通、水利等方面短板,提高对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到2025年,建设100个左右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提升26县县城综合能级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推动打造县一级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特色步行商业街、生态绿道,以及优质普通高中、高质量职业教育学校、二甲以上综合医院等一批标准配置工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风貌品位和人才吸引力。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杭温、杭绍台、衢丽、金甬等铁路和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对外通道大动脉。重点推进一批普通国省道待贯通路段和市域公路网、“四好农村路”建设,畅通内部区域交通网。着力推进衢州、丽水内河港区和钱塘江中上游、瓯江航道建设,提高海河直达运输能力和效率。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钱塘江、瓯江等干支流堤防提标加固和城市防洪达标建设,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和平原高速水路工程,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快推进引调水工程建设,谋划推进浙西南五大水库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华东水资源重要战略储备地和优质水源涵养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