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两个先行”农业农村基础 ——浙江推进农业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综述 |
|||
|
|||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袁 卫
金秋浙江,稻浪滚滚,橙黄橘绿,瓜果飘香……千里沃野以最实在的方式,生动展现多年来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农业工作,在2004年前瞻性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纵深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领浙江农业发展质效不断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局面。特别是近年来,浙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坚决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现代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成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首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9月16日,浙江高规格召开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突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农业科创高地,加快重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科技化、机械化、绿色化、融合化,联动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先行省,为“两个先行”提供基础支撑。 在浙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农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的保供能力、发展动能、产业结构、经营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重塑,“高效生态农业”金名片越擦越亮。
重塑保供能力 稳固农业基础地位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多年来,浙江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要求,强化生产、流通、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提升。 扎紧“米袋子”——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步落实。将粮食生产保供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包片指导督促粮食生产制度,实施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意见,推动粮食生产任务落实落地。 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持续加大。稳定和强化种粮补贴,完善粮食收购、订单奖励和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对粮食大县、产粮大镇、种粮大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粮食生产技术示范深入推进。针对性推广应用粮食主导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提高单产。深化“千斤粮万元钱”,广泛推广以水稻为载体的水旱轮作、粮经轮作、稻田综合养鱼等新型种养模式。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创新推进粮食“五优联动”。 粮食市场调控成效逐步显现。统筹国储、商储和家储,储备规模稳步扩大。健全省域内产销对接和省内储备粮源余缺调剂及利益补偿自行协商机制,浙江与长三角区域及东北、江西、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的合作更为紧密。 2021年,全省粮食生产播种面积1510.1万亩、总产量124.2亿斤、单产411.2公斤,均创近六年新高。今年浙江早稻播种面积增长16.67万亩,增量全国第一。 拎好“菜篮子”—— 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产品供给。“菜篮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以叶菜生产为重点的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加大,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山地特色蔬菜等得到快速发展,种植规模和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建设进程加快。 做精特色优势产品,提升农业效益。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消费市场细分,特色蔬菜、名优茶叶、精品水果、优质菌菇、道地中药材、水产品等特色优势产品快速发展;生态茶园、精品果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和美丽牧场等生产基地有效提升。 2021年,全省蔬菜产量1900多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稳定在600万吨以上,菜蛋鱼果等产品供应充足。 端稳“肉盘子”—— 以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为抓手,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为引领,大力实施美丽畜牧生态、健康畜牧安全、特色畜牧精品、智慧畜牧创新、新型畜牧创业“五大工程”,全力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发展层次抬升、质量安全进阶、三产深度融合,生态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构建。 2021年末,浙江生猪、能繁母猪存栏分别达到640.23万头、69.31万头,猪肉供应稳产稳供稳价。
重塑发展动能 提升农业科创水平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近年来,浙江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把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制定出台《浙江省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制推广行动计划》等举措,构建了“1+X”政策体系,农业“双强”行动的四梁八柱稳固构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科技强农蹄疾步稳——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农业科创高地建设目标,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三大主攻方向,一批“双尖双领”农业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入实施,一批重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扎实推进。2021年,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6年的62%提高到65.1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 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进程加快。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完善跨部门种业攻关协同机制,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发取得新成就、种业创新平台能级得到新提升。目前,浙江已育成省级审(认)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694个,良种覆盖率98%以上。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率增强。大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批项目+一批示范推广基地”新型推广模式,农业应用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稳步构建。“三农九方”农业科技协作不断深化,省市县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1万人次,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日益畅通。 机械强农方兴未艾——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推进机械装备与养殖工艺相融合,粮油、畜牧、水产、食用菌等种植、养殖业主要品种、重点环节的农机装备应用率大幅提升。2021年,浙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9%,成功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 农机研发“揭榜挂帅”成效显著。深入实施适用农机开发发展专项行动,建立空白领域“揭榜挂帅”机制,创新研制推广适应我省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的高效专用农机,因地制宜开发小型适用农机。2021年,浙江研制推出小型高速插秧机等农机新产品70个,新增各类农机装备6.5万台(套),获批建设国家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 数字强农势头正劲—— 数字化改革深入推进。“浙江乡村大脑2.0”正式上线,“浙农码”累计赋码用码量超8000万次。“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浙农”系列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面开花,“仙居杨梅产业大脑”等一批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应运而生。未来农场、数字工厂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领域竞相涌现。 2021年,全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6.7%,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湖州市南浔区北港村数字化农业产业园 重塑产业结构 构建融合发展体系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浙江深入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农业多重价值,大力培育“十业万亿”现代乡村产业,积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稳步构建,建设农业现代化先行省的物质基础更为稳固。 “农业+”更广泛—— “农业+加工制造”势强行稳。着眼消费升级,不断丰富农产品加工产品。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农产品加工制造快速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日新月异。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2.9∶1。 “农业+休闲康养”方兴日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农家乐、采摘基地、研学基地、主题民宿等得到提档升级,温泉疗养、中医养生、健康养老、运动健身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康养产业链条日趋完善。2021年,浙江休闲农业总产值达470亿元。 “农业+生活服务”蓬勃发展。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加快,“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持续推进。卫生健康、养老托幼、婚丧礼仪、餐饮家宴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的宽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融合+”更深入—— 深入实施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计划,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加快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销售相互融合。实行农业全产业链“百链千亿”行动,培育壮大“链主”企业,推动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 “绿色+”更持久—— 农业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稳步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全域推行、绿色技术加快推广、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健全……在浙江,绿色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靓丽底色和鲜明特色。 截至目前,浙江化肥农药施用量已连续8年实现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91%、秸秆综合利用率96%、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均为全国领先。 “品牌+”更高效—— 推进标准化生产。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等关键环节标准制定完善工作稳步开展。 加强品牌化经营。不断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农业品牌体系,打造了“丽水山耕”“三衢味”“台九鲜”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目前,浙江拥有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719个、位居全国第二,无公害农产品3722个。
重塑经营体系 增强农业活力竞争力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浙江把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持续深化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 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组建省市县乡村振兴学院(校),发挥科技特派员队伍优势,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021年浙江高素质农民1.6万人,普及性培训30万人次。 高水平专业人才活跃城乡。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强化校地合作,引导组织大学生回乡发展。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传统艺人工作站等方式,大力培养“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和乡村工匠。加大乡村服务业人才培育力度。截至目前,浙江已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37万人。 高质量经营主体成为骨干。深入实施“户转场、场入社、社提升”行动,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持续扩大。10万多家家庭农场、4万多个农民合作社和50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浙江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持续创新—— “小面积”实现“大流转”。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模式,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目前,浙江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072.6万亩,流转率60%。 “小农户”衔接“大市场”。鼓励农户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价参股,引导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农户发展。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小主体”走向“大联合”。遵循“多元化、市场化”原则,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涉农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为协调,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组建产业农合联。目前,浙江按县域特色农业“一业一联”的要求,已建成产业农合联313家,农合联组织体系持续完善。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强化农业社会分工,创新农业服务形式,积极发展全产业全过程全链条合作化、专业化、社会化农业服务。健全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农业服务从小规模分散服务向大规模整建制服务转变,从农业生产单个环节向全程生产服务转变。建设数字化农机服务平台,培育发展“全程机械化+”新型专业服务组织,推广“农机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等模式,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目前,浙江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1.3万个。 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健全区域农合联通用性服务与产业农合联专业性服务分工协同的新型服务体系,推动专业性服务资源向产业农合联聚合、通用性服务资源向区域农合联聚合。目前,浙江已形成由省农合联、11个市农合联、85个县级农合联、961个乡级农合联组成的农合联组织体系,生产、供销、信用服务协同供给的农业合作服务体系稳步构建。 丽水市莲都区水稻机收
重塑基础设施体系 夯实农业软硬件支撑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浙江以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的农田水利、气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短板逐步补齐。 保护提升“命根子”—— 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面推行田长制,构建上下贯通、条抓块统、专班联动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充分发挥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0作用,对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台账、上图入库、动态管控。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加强耕地质量提升。推进“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实施沃土固基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开展土地改良修复,提升地力等级。2021年,浙江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2.3万亩,全省1500万亩标准农田中一等标准农田达到811.1万亩,占比达54%;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图入库面积累计810.77万亩。 强化农业“硬支撑”—— 农田水利更高效。农田水利设施加快提升改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深入开展,农业现代化的农田灌溉、防洪排涝能力持续增强。目前,浙江有水库4277座,万亩以上灌区122处,骨干设施完好率达85%以上,有效灌溉面积763万亩,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06,处于国内较高水平。 冷链物流更顺畅。以产地低温集散中心为节点的冷链和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加快建设,果蔬、肉类、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稳步提升,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充分利用邮政快递、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既有流通网络优势,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 农业设施更宜机。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快速推进,“高标准农事(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农机作业券试点+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基础设施(农田、山地)宜机化改造+农机具补贴+农机共享平台”全链条宜机化改造提升模式快速推广。2021年,浙江建成农机综合服务中心69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32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22个,全程机械化作业体系稳步构建。 发力农业“新基建”—— 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基本实现行政村5G网络覆盖。县城和中心镇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公路、电力、邮政快递、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速度加快。5G平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定位等技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截至2021年,浙江光纤网络、4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分别为99.98%和100%,累计建成5G基站11.3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已达17.6个。
沃野平畴织锦绣,踔厉奋发绘新景。在“两个先行”的新征程上,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浙江在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先行省中不断迸发出农业高效变革、生态振兴的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