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西湖传说 |
|||
|
|||
钱梦佳
白蛇传说、梁祝传说、济公传说、苏东坡传说、岳飞传说……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流传着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以名人、名山、名水为主要载体,涉及西湖和杭州的各类民间故事被统称为“西湖传说”。 一个个传说故事犹如一颗颗“明珠”,早在西湖被开发时便陆续出现、日积月累而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历经千年熠熠生辉。 2008年6月,西湖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蛇传说中的雷峰塔 口传历史
作为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西湖传说反映的是西湖周边人们的社会生活。一代代人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凭借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加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西湖传说。 “虎跑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立夏为什么要吃乌米饭”“油条为什么又叫‘油炸桧’”……杭州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其中不少因为缺乏必要的历史记载而“来历不明”,给了西湖传说生根发芽的土壤:“虎跑泉是老虎刨出来的”“乌糯米饭能祛风败毒并防蚊虫叮咬”“百姓对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恨之入骨,所以把油里炸过的面团取名‘油炸桧’”……深厚的人文历史,由此成为西湖传说的内容依托,让西湖传说得以长久流传。 在西湖传说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人物传说,比如钱镠传说、白居易传说、苏东坡传说等。这些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千百年来被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百姓茶余饭后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渲染、夸张和想象,形成丰富多彩的故事,也为西湖传说增色不少。 从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里滋长起来的西湖传说,在雅俗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丰满起来。许多口头故事被记录成文字,有的还屡屡被文人笔记、传奇、戏曲演绎移植改编。 历代作家、艺人和西湖民众共同努力,不断深化主题、丰富情节,使得西湖传说越发光彩夺目。
多元价值
扎根民间,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让西湖传说富有多样又深厚的价值,成为人们认识杭州、认识西湖、理解吴越先祖的一把“金钥匙”。 西湖传说里,人们勇于与自然抗争,追求美善、鞭笞邪恶。寻太阳传说描写了乡亲们历经艰难险阻寻找并夺回被魔王抢走的太阳的故事;华家池传说讲述佃户们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华太师的自私冷酷、出尔反尔……透过其离奇的情节和变幻的外表,读者不难看出其背后的生活底蕴。 西湖传说也为民间文艺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料。拿梁祝传说来讲,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两千八百四十五行、《梁山伯与祝英台结义兄弟攻书传》两千五百行,戏曲、曲艺样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西湖传说还为杭州的旅游业注入了活力。比如,西湖在古代叫“金牛湖”,传说在湖底住着一头金牛,在干旱时节会大口吐水,还为老百姓惩治贪官污吏。“人们忘不了金牛,就在湖边的城墙上筑起一座高高的城楼,天天爬上城楼去看金牛。这座城楼,就是后来的涌金门。”又如与梁祝传说有关的万松书院,与白蛇传说有关的断桥、雷峰塔,与济公传说有关的净慈寺……如今,这些西湖热门景点与其背后的传说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出巨大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活态传承
与西湖传说的起源、演变、传播相比,西湖传说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1928年,钟敬文先生与钱南扬、娄子匡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有力推动了西湖传说的采录、整理和研究。 1959年起,杭州市文化局组织力量发起采集杭州西湖的民间故事,当时共得到各类传说故事近400篇。 1978年,《西湖民间故事》第一版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随后,各种文本的编印、出版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西湖传说故事在民众中不胫而走。 近年来,杭州图书馆推出《且偕传说醉西湖》,成为传承保护西湖传说的又一实践成果。以此书为底本,该馆发起“西湖传说小小传承人故事展播”活动,由小朋友为每一个传说代言,为观众在线上讲述故事,传承接力棒不断前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