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 ——平安浙江建设20年综述 |
|||
|
|||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叶 慧 国泰民安,民之所盼。 2004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平安中国建设省域先行探索实践之路。 2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力前行,把平安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之路,成为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安全感最高的省份之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不足1万亿元连跨8个万亿台阶,增加到2023年的8.26万亿元;群众安全感从200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0.8%,上升到2023年的98.88%。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对浙江提出“持续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经验”的重要要求,为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今年4月7日上午,省委召开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大会,全面回顾总结平安浙江建设历程,分析新形势新挑战,谋划更高起点上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大平安理念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守促进全省人民安居乐业的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在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中书写平安中国建设浙江新篇章、作出服务全国大局浙江新贡献。 从“建设平安浙江”到“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浙江以平安中国战略在省域层面的先行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生动注脚。 始终坚持大平安理念 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 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宽领域、大范围、多层次的广义“平安”。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4年5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的报告 2004年,浙江经济高速增长之时,社会和谐稳定却屡遭挑战。为破解“成长的烦恼”,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系统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2004年1月29日召开的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首次提出“平安浙江”的设想。 2004年4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平安浙江工作座谈会;5月10日至11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明确“五个更加、六个确保”目标,率先构筑起大平安建设的四梁八柱。 从“建设平安浙江”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再到“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浙江建设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平安建设先行地的政治优势,不断健全平安建设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工作制度,持续推动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实现理念、制度、机制、工作全面跃升,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迈出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坚实步伐。 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 习近平同志对“平安观”的阐述,推动平安浙江建设理念提升、思想飞跃,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省域层面的雏形和萌芽。 多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大平安理念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安全,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成为全省上下一以贯之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 强化领导体制工作机制——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平安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把平安浙江建设定为“一把手”工程,制定重结果、动态性、群众评的平安责任考评体系,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督导、同考核。 省委每年召开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会议,省委、省政府每年高规格举行平安浙江工作会议,省市县三级均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各地谋深思路举措、抓实特色载体,切实以平安浙江建设新成效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整体跃升。平安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统筹兼顾、同步推进的态势持续巩固。 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分局指挥中心 探索常态长效建设机制 奋力做到稳中求进护航发展 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9月19日在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时的讲话 在浙江,有一座为平安建设而铸的荣誉鼎,寓意“浙江平安鼎盛”。 2005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及考核评审条件,包含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经济秩序、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生态安全、基层治理和人民生活等8个维度,并列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 在这个考核体系下,要成功问“鼎”并非易事。因为要连续3年、6年、9年、12年达到平安市、县(市、区)标准,才能相应获得“平安鼎”“平安铜鼎”“平安银鼎”“平安金鼎”。在获得“平安金鼎”后,再连续3年、6年达到平安市、县(市、区)标准的,才能获得“一星平安金鼎”“二星平安金鼎”。 20年来,浙江各地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政统一领导、平安办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动格局,细化各级平安建设的任务和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抓实“一把手”工程—— 每季度,省市党委都召开会议分析平安建设形势。每月,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都会收到“平安报表”,根据这份报表,抓实治理责任,补齐平安建设的短板。 持续优化考核体系—— 坚持常态考评与动态考评相统一,动态调整平安考核机制,每年修订评审条件和 创新过程性指标考核,以及省考市、市考县分级考核;每年雷打不动由省领导带队开展考核抽查,开展驻在式督导;对重点地区、领域、问题不定期晾晒通报、挂牌整治、约谈提醒。 考核让群众说了算—— 浙江把“辖区内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85%以上”作为申报平安市、县(市、区)前置条件;探索建立民意调查和群众评价机制,省平安办每年年初都会组织省级各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征求意见,修订考核评审条件,完善考核内容和权重,让群众成为平安建设最重要的实践参与者、成效评价者。 在浙江,每年公布“平安成绩单”,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不变的约定;每月发布“平安指数”,全面反映群众关心的各领域安全状况,成为浙江群众获知所在地平安状况的“晴雨表”。 注重以实绩论英雄—— 把平安考评结果与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挂钩,推动形成争先进位的良好格局。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和88个县(市、区)被授予“平安金鼎”,其中有6个设区市、49个县(市、区)夺得“二星平安金鼎”。 民警走访服务辖区群众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奋力做到民呼我为造福群众 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4年5月17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样是政绩》 20年来,浙江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放大风险闭环管控机制优势,创新常态化除险保安工作机制,推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应评尽评,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推进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不断优化平安“供给”,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可触可感可持续。 加强反映突出问题整治—— 针对人民群众最恨最怨最烦问题,浙江每年列出清单,“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开展专项整治,解决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2018年起,浙江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3年打掉黑恶团伙3474个,破获各类案件5万余起,对黑恶势力强势打击、除恶务尽。 持续改善社会治安状况—— 加快构建“打防管控建”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定期进行社会治安“大扫除”,推动刑事案件总量从2004年的50.9万余起下降至2023年的23.9万余起,全省治安环境持续好转。 发起“全民反诈”,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预警反制劝阻机制,开展“无诈社区”创建,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绩效全国第一。2019年基本扫除传统“套路贷”,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首次出现拐点。 严厉打击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2023年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89件,依法起诉769人。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造15分钟便民检测服务圈,免费为市民提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服务。 全力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以党内法规形式推动党政领导干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023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认定规定,当年即“前置+后置”追责问责干部1074人。 高标准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聚焦消防、涉海涉渔、工矿、危化品和电气焊、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排险除患,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并对P2P网贷平台、房地产“爆雷”等重大风险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推动公共安全形势根本性好转。 20年来,浙江公路总里程数增长了1.57倍,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3.65倍,而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下降了54.01%;火灾死亡人数从全国第1位下降至第12位;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连续12年“零发生”。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奋力做到夯基固本抓源化小 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20日在诸暨市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时的讲话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20年来,浙江始终把固本强基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构建起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平安建设的根基坚如磐石。 社会治理格局日臻完善—— 2019年11月,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作出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浙江要争当省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围绕这个目标,浙江建立“全省一盘棋、市级抓统筹、县区负主责、基层强执行”的省域社会治理格局,创新构建“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模式,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年底,中央政法委组织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浙江11个设区市全力以赴抓基层、打基础、防风险、护稳定,以一市一地的平安稳定夯实浙江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到2022年底,11个设区市全部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实现“满堂红”。 社会治理共同体更为紧密—— 20年来,浙江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汇聚起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浙江的强大合力。 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20年来,浙江每年组织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构建群众诉求解决闭环体系;全面建设“红色网格”,把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梢,尽心尽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2003年至今,浙江省、市、县三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共有15万人次下访接待群众,协调化解了20余万件信访事项。 让群众担当治理主角。20年来,浙江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加强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平台载体建设,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基层决策、社会治理中来。目前,浙江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7个,全省共有平安志愿者队伍3.5万余支、230余万人,涌现出“红枫义警”“武林大妈”“乌镇管家”“东海渔嫂“等一批社会治理品牌,宁海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象山“村民说事”、推陈出新的“后陈经验”等基层民主实践被全国推广。 社会治理强基工程扎实推进—— 在浙江,老百姓走进社会治理中心这扇门,凡事都能“讨个说法”,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规范全科网格建设,优化调整网格8.5万个,细分微网格45万个,充实配强网格治理队伍84.5万人,构建起“村(社区)—网格—微网格(楼道、楼栋)”末端治理体系,让民情在网格掌握、服务在网格开展。 构建起“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用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乡镇(街道)平安法治平台、村(社)全科网格,共同筑起基层治理的“铜墙铁壁”。 大力推动“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诉源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镇、村开设“共享法庭”,让大多数纠纷以非诉讼方式及时就地解决,全省法院新收案数连续6年下降。 诸暨市陶朱街道消防演练 以数字化手段系统重塑 奋力做到识变迎新求变兴新 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0月10日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的重要指示 20年来,浙江把科技创新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数字化改革、智能化建设,在综合集成、贯通推广、赋能基层上持续发力,全方位提升智慧决策水平、高效防控水平、现代治理水平,奋力打造政法智能化建设标杆省。 诸多标志性成果在全国推广—— “政法一体化办案”在全国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考核中位居首位;国务院发文推广浙江 “法护知产”在线协同保护应用;最高人民法院发文要求以浙江经验推进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智慧矫正”等相关标准在全国推广;“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改革经验被公安部肯定推广。 一批潜在风险被提前防范—— 研发亚运安保指挥平台等应用,创新构建以“智能、无感、动态、和谐”为主要特征的杭州亚运会维稳安保模式,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了实战检验。落地实施除险保安综合晾晒、平安风险预警预测防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重大应用,通过智能捕捉风险、发布预警,许多潜在风险被化之于小、求之于解。依托“雪亮工程”,浙江建成近万个“智安小区”,一半以上社区实现刑事“零发案”。 大批公共服务在网上通办—— 借助数字化技术感知民意,浙江打通网上网下一体公共服务体系,推出“一网通办”“民呼我为”“浙江解纷码”“共享法庭”等便民场景应用,得到广泛好评。据统计,全省“一网通办”率达99%,“一窗通办”覆盖率100%,通办事项数量全国第一。一案一编码、一码管到底的“浙江解纷码”,让老百姓扫码解纠纷、纠纷“码”上解,累计调解案件300多万件。 众多治理难题有了新解法—— “大综合一体化”平台把全省60%以上的执法事项纳入综合执法,破解综合执法“多头管”“三不管”问题;“冷链食品溯源码”成为疫情防控标配,推向全国。通过“一件事”改革,基层安全生产风险监测管控、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渔船安全管理等“老大难”问题,实现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有效破解。 象山县检察院开展以案释法活动 一体推进平安法治建设 奋力做到优化环境再造优势 无论是处理问题、化解矛盾,还是作出决策、部署工作,都要坚持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尺度,以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保护为标准。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4年11月26日在全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20年来,浙江坚持一体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完善平安浙江建设法规体系,持续推动维稳保平安向法治创平安有效转变。2023年7月1日颁布实施平安建设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规《浙江省平安建设条例》,标志着平安浙江建设迈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 打造服务高效的法治政府—— 20年来,浙江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先后实施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努力建设一流现代法治政府。目前,浙江6个项目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数量居全国第一。 为依法规范行政权力,浙江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推行重大民生决策民意调查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的产生。行政案件收案数连续4年下降,一审行政机关败诉率、行政复议纠错率均连续3年下降。 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以首创性立法服务营商环境。2020年1月出台《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2023年3月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今年3月出台《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法治保障。 创造审慎包容的执法环境。浙江严格执行“综合查一次”,依规完善涉企轻罚免罚清单,推进“首违不罚”等涉企柔性执法监管,做到“有事必到、无事不扰”,为市场主体提供包容有序的法治营商环境。 释放安商惠企的司法红利。浙江司法机关加快建立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快响机制,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司法保护机制,试点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开展“11087·亲清在浙里”平安护航行动,坚定维护企业的合法财产权益、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益,用司法力量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20年来,浙江大力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出台推进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的实施意见,绘制依法解纷“路线图”,在各行政村(社区)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实现“一村(社)一法律顾问”,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 扎实做好平安文化引领工作,推动平安文化、法治文化进家庭、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商铺,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评选孝贤家庭、和睦邻里、积善群体、信义街市等,让平安成为文化符号和特色标识,深入人心、成风化俗。 20年,是阶段性的回眸,也是新征程的启航。浙江正以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的自觉,探路先行、实干争先,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进一步铺陈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的壮阔图景,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美好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