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光芒耀之江 ——加快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综述 |
|||
|
|||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把“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和“十大计划”,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进入新时代,浙江充分发挥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优势,认真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大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2017年底,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启动实施“十大工程”,吹响了新时代浙江文化繁荣发展的集结号和动员令。 省委书记车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建设文化浙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 新思想深入人心,“最美现象”渐成风尚,文艺创作勇攀高峰,文化服务惠民“悦民”,文化产业跨入万亿级……浙江大地呈现出公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名家荟萃、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印记鲜明的喜人景象,激励着浙江人民高水平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杭州宋城千古情演出现场 高举旗帜 立心铸魂 着力提升文化引领力
孟秋之际,烟雨楼畔,水平如镜,红船静泊。每天,都有全省各地党员干部专程赶来,瞻仰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铭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近年来,浙江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广泛弘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文化引领力进一步提升。 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 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从中汲取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抓实理论学习。党的十九大以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都举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会,以理论学习拉开全年工作序幕。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形成了以上率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学习格局。推广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省总用户数突破360万,构筑起“乐学、善学”浓厚氛围。 丰富主题宣讲。各级领导班子带头讲党课,带头赴基层单位、联系高校作宣讲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130多场次,听众超过5万人次。组织“千支宣讲团、万名宣讲员”等广泛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化研究阐释。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成立红船精神研究院和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举办“红船论坛”;精心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红船精神”“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重大课题研究,形成高质量成果;制作播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实践》电视理论对话节目,编辑出版《读懂“八八战略”》读本、发行量达380万册,编写出版《红船精神问答》、入选第八届全国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广泛普及、深入人心。 推动成果转化。高标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彰显主题教育的“红船味”“浙江味”,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指引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示范者。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推动了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高、事业大发展。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行动大担当、作风大改进。 弘扬浙江精神。把大力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新期望的动力源泉,体现浙江人高度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天下浙商抢占全球市场的胆魄,市民合力托举坠楼儿童的臂弯,之江实验室科研攻关者的汗水,乌镇互联网大会跳动的代码,义新欧班列呼啸而过的速度,美丽乡村持续提升的颜值,党员干部丈量基层的脚步……精神的信仰、价值和力量,汇聚起浙江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排头兵、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澎湃伟力。 守护意识形态主阵地—— 坚持把导向、强主流、管阵地、防风险一体化推进,打好打赢一系列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攻坚战。 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省委常委会会议先后10多次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常态化巡视巡察;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连续四年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综合检查,各级各部门合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浙报集团、浙江广电集团加快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省已有82个县(市、区)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质量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和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三大计划,大力推进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组织举办“思政星课堂”活动,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心圆;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在257个乡镇(街道、社区)建立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356个,活动覆盖全省所有高校、所有县(市、区)和超过82%的乡镇、街道。 着力改善网络舆论生态。持续深化“领航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等主题宣传,组织开展“改革在身边”“初心在身边”等系列主题活动;出台《浙江省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率先探索开展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网上专项整治行动,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沛。 打造精神文明新高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让每个人成为文明实践的主人。浙江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因地制宜构建“实践中心—实践所—文化礼堂”格局。扎实推进桐庐县等7个全国试点、遂昌县等11个省内试点,建立乡镇实践所234个、农村实践站3543个、实践点6766个,志愿者达245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6万场。 让“最美现象”从风景变成风尚。深入推进“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广泛开展“最美行业”创建,建成“最美浙江人”展示馆,开设“最美”课堂,举办“最美浙江人”微纪录片大赛,推进“浙江好人榜”建设,社会正气得到大力弘扬。 让公民道德素质持续提升。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创建,18个市县成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持续开展小城镇文明行动,全面推广“礼让斑马线”文明行动;加强好家风建设,探索推行“好家风信用贷”等激励机制;深入实施“春泥计划”,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文明新风尚得到大力弘扬。
2019“诗画浙江”全国诗人作家重走诗路启动仪式 守正创新 勇攀高峰 着力提升文化创造力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艺繁荣发展和高峰攀登工程、文化人才和文化名家培育工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浙江文化创造力显著提升。 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文化领域各项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县域媒体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国有文化企业人才激励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等3项重点突破改革项目、推进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12项重点改革项目……一系列举措,激发出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彩—— 钩沉历史文脉。深入实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160多个项目研究,举办首届“浙学论坛”,编辑出版《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一辑)……不断推出的精品成果汇成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 延续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省拥有江郎山、西湖、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等4处世界遗产。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特色文化全景展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文化长河”逐步呈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推动传承发展。实施戏曲保护振兴计划,传统戏曲特色县、特色镇、特色村快速涌现;建好用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文学馆和社科普及基地等设施,多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体验”“我们的节日”“国学文化进社区”……各种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营造了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 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推动各艺术门类精品迭出、异彩纷呈。 文学创作方面:黄咏梅《父亲的后视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麦家长篇小说《解密》在35个英语国家和27个西语国家上市,被700家图书馆收藏;近年来,浙江在全国重要文学奖项中摘取了70多项荣誉。 影视创作方面:近年来浙产影片基本稳定在100部以上,位列全国第二;浙产电视剧每年在2500—3000集、动画片在25000—30000分钟左右,数量均居全国第二;电视剧《可爱的中国》《麦香》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戏剧创作方面:茅威涛等40人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翁国生等29人次获文华“表演奖”,歌剧《呦呦鹿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以精品和人才诠释“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 美术创作方面:在全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我省有22幅作品入选,居全国首位。“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工程和兰亭书法双年展等活动彰显了浙江的文化自信。 主题出版方面:“浙江文丛”项目顺利完成首期出版任务,《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图书《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壮大“文艺浙军”,着力造就大批文艺拔尖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探索建立文化荣誉制度,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出优秀作品。
宣传交流 讲好故事 着力提升文化传播力
5月15—22日,浙江成功承办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知味杭州”亚洲美食节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媒体融合发展工程、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文化走出去工程,主流舆论持续巩固壮大,文化走出去成效明显,浙江故事广泛传播,浙江文化印记、文化符号更加鲜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正面主流舆论声势浩大—— 抓准重大节庆节点重点,浙江今年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爱国情、奋斗者”“我和我的祖国”等集中宣传活动,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国企巡礼”主题采访报道,启动“国企、老区、标志性项目”三大系列主题宣传;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浙江专场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辉煌70年 浙江再出发”重大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已举行30场;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多跑一次”改革、“三服务”和基层减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主题宣传,生动展示浙江实践、浙江经验。 圆满完成历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闻报道、文艺演出、论坛活动等各项任务,顺利实现“越办越好、越用越好”;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博会、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重大会议活动的宣传报道精彩纷呈,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对外主题宣传持续升温——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推进《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出版工程,古巴版于中古治国理政研讨会召开之际首发;编制《潮起浙江》双语图册,推进《红船精神》多语种出版推广;举办“我和我的祖国”海外浙籍华人征文,组织“外国人看浙江”融媒体系列宣传报道、《我在浙江》外国人短视频和微纪录片摄制展播等活动;中国·浙江英文网连续三年获评“最具影响力外文版政府网站”,“印象浙江”英文网正式上线。 对外文化交流有声有色——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2019欢乐春节、侨乡中国年等系列活动;深化“万家海外中餐馆 同讲中国好故事”活动;香港“西泠学堂”进展顺利,澳门“西泠学堂”成功揭牌;组织评选“首届浙江省对外传播十大案例”;开展浙江文化印记和“浙江文化金名片”征集评选活动,已征集500余项。 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增长—— 浙江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文化贸易的意见》,全力推进浙江文化贸易创新发展。2018年,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戛纳影视节、俄罗斯国际书展等国际重点文化交易展会,积极打造“浙江服务服务全球”服务贸易品牌;浙江出版企业先后与马来西亚、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等20多个丝路国家签订新闻出版贸易合作项目,图书、期刊等产品出口额从2011年的105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650万美元。2018年,浙江文化服务进出口16.64亿元,同比增长10%,居全国第一方阵。
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 精准供给 提档升级 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力
一座座有颜值、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城市和乡村拔地而起,一系列有体量、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被精准地送达市民百姓的身边。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品服务精准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高水平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高标准构建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浙江要求“100%的市、县(市、区)完成规定场馆建设要求,100%的县(市、区)建有城市书房、完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图书馆分馆建设任务,100%的乡镇(街道)建有省定三级以上综合文化站、按要求组建乡村文艺团队,100%的省级中心镇和人口5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落实文化下派员制度、建有文化馆分馆,100%的农村文化礼堂按照省定标准规范运行”。2012—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年均增幅超过10%。 标准化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浙江已有省级地方标准12个、市级标准11个、县级标准31个,与《标准》和100个市县制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目录(标准),共同组成了覆盖面广、要求细致、程序规范、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考核中,浙江名列第一。 高质量完善设施网络—— 之江文化中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浙江)加快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音乐厅等“老场馆”焕发新魅力……目前,浙江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01家、文化馆101家、博物馆308家、美术馆8家和农家书屋25335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 在城市,城市文化公园、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闪亮街道社区和企业,“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让市民心有所栖。在乡村,农村文化礼堂寓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节礼仪、家德家风、文化文艺“五进”礼堂,成为农民精神殿堂。各地已累计建起1.23万余家农村文化礼堂;全省人口500人以上的村有望在2022年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 高效率丰富产品供给—— 近年来,浙江年均送戏下乡2万场次、送书200万册次、送电影30万场次、送讲座展览4000余场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000余场次、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0万人次,让文化深深扎根浙江乡土。 把文化的种子“种下去”,“百名专家联百村四季行动”“百名教授回乡走进百家文化礼堂”等活动涵盖了2100多项服务内容,供村民“下单”,乡村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动。 从“送文化”到“秀文化”,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会演等展演赛事接连不断,“我们的村晚”“我们的家训”等活动让群众当起主角,一支支来自农村、社区的文艺队伍,让群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创造热情激情迸发。 浙江“图书馆之夜”、衢州“文化加油站”、温州“城市书房”、舟山“淘文化”、丽水“乡村春晚”等一大批文化品牌纷纷涌现,多样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深度融合 挺进万亿 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920亿元授信!1月24日,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与工行浙江分行、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杭州银行三大战略合作银行正式签约,双方将在产业基金组建、打造文化金融生态圈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和深层次合作。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万亿级文化产业推进工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聚力打造全国文化内容生产先导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引领区,文化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2018年6月,《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发布。浙江的目标是:依托“一带一核五极多组团”空间布局,力争把之江文化产业带打造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地带、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带。 加快推进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大运河诗路“四条诗路”;做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大平台;培育打造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文化类特色小镇、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目前,全省拥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140多个,多数园区文化产业产值占比超70%,产业集聚力逐步显现。 做大做强文化市场主体—— “党报上市第一股”浙报传媒完成新一轮资产重组;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成为主营业务超100亿元的文化集团;以阿里影业、华策影视为龙头,全省1400余家影视企业串联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5家文化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2家获提名,入选数量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目前,全省上市文化企业达39家,100余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12、1/4、1/5。数字阅读、数字出版、网络剧、互联网娱乐等“文化+科技”新兴文化业态突飞猛进,杭州数字出版基地集聚数字出版企业近400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华数传媒等三大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全面建成,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咪咕数媒)覆盖近5亿用户,年收入超65亿元。 今年上半年,全省5637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企业营业收入5099亿元,同比增长13.1%。文化产业综合指数和生产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四,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三。根据浙江提出打造文化产业“万亿级”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6万亿元,增加值GDP占比达8%。 中国国际动漫节、义乌文交会、杭州文博会已连续举办10多届,闻名中外……近年来,浙江文化产品出口蝉联全国第二。2018年,浙江全省文化服务进出口16.64亿元,同比增长10%,居全国第一方阵。
新时代,新荣光。在新时代的追梦旅程上,之江儿女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在建设文化浙江中策马扬鞭、砥砺奋进,以新的辉煌篇章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