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0年第十八期
让文化浙江成为“重要窗口”的鲜明标识
——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15年综述

2020-10-15 14:5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岑文华 沈宣

马跃明  岑文华  沈 宣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把“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纳入其中,立起了浙江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2005年7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亲自擘画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宏伟蓝图,对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开启了浙江文化建设的新征程。

15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坚持以文铸魂、以文育德、以文图强、以文传道、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塑韵,实现了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再到文化浙江的递进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

9月21日,省委召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暨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会议,提出全面开启文化浙江建设新征程,吹响了加快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的号角。

省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书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文化新篇章。

一场场研讨,一个个地标,一部部精品,一方方阵地,汇聚成一束束精神之光,持续打开文化浙江建设的华彩高潮,涵养丰润浙江百姓的精神家园,喷薄升腾建设“重要窗口”的磅礴力量!

 

战略引领     一贯到底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素称“文物之邦”。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紧跟经济腾飞,文化快速发展繁荣。

为进一步发挥浙江人文优势,2005年7月,省委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启动实施“八项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强省”。几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建设。

2008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延续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2011年11月,省委通过《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党的十八大作出“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决策部署以来,省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

党的十九大以来,浙江认真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深入推进文化浙江建设。201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启动实施“十大工程”,努力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

今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在新征程中,如何赓续接力、传承创新,凝聚文化力量?

省委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契机,全面回顾“八项工程”实施15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对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进行系统谋划:

凝练提出“文化强省、提升浙江软实力,文化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的总体目标;

深刻阐述文化强省、提升浙江软实力“三权三力”的内涵特征,文化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六个风尚”的内涵特征,以及文化强省、文化树人“进一步打开六个通道”的实践路径;

鲜明提出延续升华、迭代升级“八项工程”,着重抓好“八个立”具体任务,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打造社会主义文化高地。

由此,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方位中,文化浙江建设翻开崭新一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五年探索与实践大型图片展

 

举旗定向    铸魂立心

 

9月南湖,秀水泱泱,红船依旧。全省各地党员干部专程赶来瞻仰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铭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15年来,浙江用足用好“三个地”精神富矿,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广泛弘扬,干部群众“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

深化党的理论武装——

理论学习蔚然成风。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以“浙江论坛”报告会、专题学习会等形式经常性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推动各级“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往实里走、往深里去。在浙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发行总数超210万册;《读懂“八八战略”》《读懂“重要窗口”》等“读懂”系列读本常备党员干部案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省活跃注册用户数达550万。

研究阐释不断深化。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工程,聚力开展发轫于浙江的精神谱系研究,成立红船精神研究院和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出版《红船精神问答》《红船精神与浙江发展》等理论著作,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广泛普及。

理论宣传入脑走心。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走心工程,“千支宣讲团、万名宣讲员”、新时代博士生宣讲团、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团活跃在山村海岛,“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在之江学新语”等主题宣讲把党的好声音传遍基层,电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动漫视频《勇立潮头的精神密码》……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守护意识形态阵地——

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常态化巡视巡察;制定县级及以下党委(党组)、设区市党委、省直单位党委(党组)、高校党委、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任务清单,以清单明确责任、推动工作。

思政工作扎实推进。连续16年坚持开展省领导赴联系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深化推进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开展“思政星课堂”活动。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建立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活动覆盖全省所有高校、县(市、区)和超过82%的乡镇、街道。

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率先探索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在全国首创“瞭望哨”工程,打响“捉谣记”品牌,推动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沛。

打造精神文明高地——

锚定精神坐标。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持续开展“六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举办红船论坛,推动红船精神在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秉持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凝聚起创业创新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选树抗疫先进典型,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为“重要窗口”建设凝心聚力。

推进文明实践。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扎实推进27个全国试点和27个省级试点建设,建立实践所、站、点5.18万个,志愿者超860万人,涌现出“明积分”“户主年会”等一批特色项目品牌,“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在浙江大地全面铺开,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深化道德建设。率先开展“最美创建”,不断做强“最美”品牌,“最美行业”“最美家庭”深入人心,“最美浙江人”从风景变成风尚。率先开展“做文明有礼浙江人”活动,组织“寻找身边诚信浙江人”主题宣传,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持续深化小城镇文明行动;扎实推进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深入开展好家风建设……文明新风尚劲吹浙江大地,润泽群众心田。

  

守正创新   精品立世

 

穿越千年,莫角山侧文明延绵。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又一重要标杆。

15年来,浙江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接力、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浙江文化发展欣欣向荣。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钩沉历史文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围绕“今、古、人、文”,系统梳理浙江文化传承脉络,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厚实底蕴,一期立研究项目811项,出版学术著作1000余部;二期开展52个系列研究,立重大课题65项、重点课题284项……精品成果逐步汇成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

延续文化根脉。全省拥有江郎山、杭州西湖、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等4处世界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大力推进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建设,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强化传承创新。全面实施浙江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挖掘整理优秀地方传统剧目,启动婺剧《信仰的味道》、京剧《共和国军功章》等重点剧目创作。建好用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设施,“非遗体验”“我们的节日”等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营造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文艺创作硕果满园——

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推动浙产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创作门类多彩纷呈。近年来,浙江文坛在全国重要文学奖项中摘得70多项荣誉;美术创作方面,“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工程和兰亭书法双年展等活动彰显了文化自信;舞台艺术领域,舞剧《遇见大运河》、越剧《屈原》等走出国门,浙派曲艺以精品和人才诠释“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

目前,浙江每年生产电影60多部,约占全国的1/12;电视剧3000多集,约占全国的1/4;动画片2.5万分钟,约占全国的22%;拥有影视制作机构3000多家,约占全国的1/4;影视文化上市公司26家,居全国首位。

重大题材精品迭出。电视剧《可爱的中国》《麦香》、歌剧《呦呦鹿鸣》、图书《心无百姓莫为官》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礼赞》《一大代表》《人民总理周恩来》等19部电视剧入选国家“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

内容出版质效俱优。《“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红船缘》等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目录,《东方启动点:浙江改革开放史》《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等入选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22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新兴领域异军突起。聚力打造全国网络文艺重镇,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家村相继落户杭州,百余位知名网络作家签约入驻;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筹办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6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浙江网络文学已占据中国网络文学“半壁江山”。

“文艺浙军”持续壮大——

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打造计划和“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深化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四新计划”,造就大批文艺拔尖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

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领军人物、一个结构合理的青年文艺家梯队、一支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展示着“文艺浙军”新气象。


浙江省微型党课大赛复赛现场

  

传播交流    讲好故事

 

15年来,浙江推进实施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深化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浙江气派的对外话语体系,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广泛传播,浙江文化印记、文化符号更加鲜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重大主题报道形成强势——

把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持续壮大正面主流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主题报道,组织开展“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等主题报道,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抓准重大节庆节点重点,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爱国情、奋斗者”“我和我的祖国”等集中宣传;全力以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正能量;精心组织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报道,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活动等重大主题宣传,生动展示浙江实践、浙江经验。

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

推动移动传播重大平台建设,浙报集团重点推出以短视频传播为特色的“天目”客户端,“浙江新闻”“小时新闻”客户端优化定位、打造品牌;浙江广电集团重点打造“中国蓝”新闻、“中国蓝”TV、“喜欢听”三大客户端,“中国蓝融媒体中心”实体化、常态化运行;“美丽浙江”抖音号粉丝数超106万,总播放量超14亿次,国家级短视频基地落户浙江。

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省9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第29届中国新闻奖有17件浙江新闻作品获奖,居全国前列。

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之江新语》20多种语言30多个版本的翻译出版工程加速推进,《红船精神》多语种全球出版推广;制作推出“中国推介——浙江篇”系列节目、“诗画浙江”宣传片;承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专题推介会、首届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让世界透过浙江认识中国。

打造“美丽浙江”国际新媒体传播矩阵:“印象浙江”英文网全新升级,“中国·浙江”推特账号上线运营,“中国·浙江”英文网连续4年获评“最具影响力外文版政府网站”,“中国·浙江”中英文脸谱专页粉丝数近280万。遍布全球的浙商在境外投资创办近百家传媒机构,成为唱响浙江好声音的重要力量。

国际人文交流有声有色——

实施浙江“一带一路”建设中外人文交流工程、“浙江文化金名片”海外传播工程。越剧音乐诗画剧《牡丹亭》远赴波兰,中国丝绸技艺展览走入希腊,“浙江文化节”“万家海外中餐馆同讲浙江好故事”等品牌活动,让世界亲近浙江,爱上中国风。

  

夯实家底    共建共享

 

放眼浙江,一座座有颜值、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接续落成,一系列有体量、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送达……15年来,浙江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力度,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文化设施布局日臻完善——

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小百花艺术中心、丽水图书馆、安吉文化中心等文化地标闪亮城乡……浙江高质量完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市有五馆、县有四馆、区有三馆建设基本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在城市,城市文化公园、社区文化家园走进街道社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让人们心有所栖。在农村,文化礼堂润物细无声,成为每个村民的“精神家园”。浙江省内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都免费开放,全省建成图书馆103家、文化馆101家、博物馆366家、综合文化站1365个,每万人享有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面积达1371.4平方米。

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

2015年,浙江出台《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49条。截至目前,已全面实现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从基础条件最差的县(市、区)、乡镇和村(社区)抓起,浙江兜底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完成107个重点乡镇、1228个薄弱村建设任务。创新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向乡村延伸,建成遍布城乡的图书馆分馆956家、文化馆分馆762家、城市书房456家、农村文化礼堂16800余家。2019年全省文化事业费79.9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136.57元,位列全国前列。

文化产品供给丰富高效——

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心相亲,全省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持续打响“我们的”系列文化品牌,过好“我们的节日”、办好“我们的村晚”、唱好“我们的村歌”、弘扬“我们的传统”……让文化深深扎根浙江乡土。

2019年,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举办的展览、讲座、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达到33.46万场次,群众年人均参加活动5.71次。1443名派驻文化员活跃在乡村街道,对群众文化需求“有求必应”。全省涌现出嘉兴图书馆总分馆制、温州城市书房、丽水乡村春晚等多个文化“IP”,“信阅借书”“你选书我买单”……“点单式”“订单式”服务不断丰富个性化文化体验;打造全省统一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浙江智慧文化云”,实现优质文化服务零门槛、零距离。

  

深度融合    逐浪万亿

 

传千年长河古韵,大运河(浙江)文化带铺开“活化”的文化地图;踏数字经济浪潮,之江文化产业带集成多个百亿能级产业集群聚势腾飞;乘文旅融合东风,“四条诗路”串联山水人文经济,诠释“诗和远方”……15年来,文化力量正全面融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文化领域重点改革纵深推进——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文化领域各项改革。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浙版传媒股改上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甬派传媒资产重组有序进行;大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等3个重点突破改革项目、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12个重点改革项目……系列举措推动文化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加快布局——

2018年6月,浙江发布《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依托“一带一核五极多组团”空间布局,力争打造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地带、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带。

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统筹推进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开展26家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工作……目前,浙江全省建成文化产业园区143个、文化创意街区84个、文化类特色小镇20余个,产业集聚化、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势不可挡——

产业转型向“数”。浙江数字文化产业版图不断延展,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动漫游戏、短视频、网络文学、数字文博、在线演艺等新业态呈蓬勃之势。当前,浙江数字文化产业已占全省文化产业总体量的50%。

文旅融合先行。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诗路文化带、推进文旅全域融合发展的创新工程。“四条诗路”串联全省文化精华、诗画山水,构建省域文化旅游大景区;太湖龙之梦乐园、宋城演艺等一批大型文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催生“文旅+休闲”“文旅+体育”融合新模式;农村文化礼堂、田园综合体等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2019年,浙江设立全国首个文旅IP研究中心,1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居全国第一。今年以来,浙江全面实施“四十百千”工程。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文旅在建项目为2702个,总投资达到1.93万亿元。

市场主体做强。浙江广电集团收购“唐德影视”控股权,省文投集团投资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基金、收购“鹿港文化”控股权;宋城演艺、华策影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报传媒入选第11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41家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在2019年全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浙江位居全国第二。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征程上,聚焦“文化强省、提升浙江软实力,文化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文化浙江必将枝叶扶疏、华实烂漫,劈波斩浪、再创辉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