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1年第十九期
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

2021-10-15 11:32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卞吉安

中共宁波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卞吉

 

宁波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引领,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为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智慧与力量。


宁波“米娜工作室”

  

突出主题主线,推动民族工作走在前列

  

近年来,宁波深入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被国家民委确定为首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米娜工作室”经验获得肯定推广,关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健康成长“五位一体”协同机制获“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坚持全域推进,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国家、省、市、县示范单位四级联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机关、企业、社区、学校、乡村、宗教活动场所)及“互观互检”活动,形成分类指导、分级培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体系,构建一地一品、比学赶超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市共有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8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数量居全省首位。北仑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为全国民族散杂居地区首个。同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与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王阳明故居、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和丰纱厂等一批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全市覆盖、全员参与、全面推进。

坚持守正创新,完善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体系。深化“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建设,完善“1+5”服务体系,即:构建一个以基层党组织为龙头,社区、企业、学校为依托,民族社团组织为桥梁纽带的民族工作机制,建立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公共服务、社团管理等五大体系。积极创新工作载体,打造了“米娜工作室”“56小花欢乐吧”“老潘工作室”等一批有影响的民族工作精品项目。率先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在北仑区试点“微组织、微窗口、微热线、微平台”的“四微”工作法基础上,总结提炼《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标准化体系,成为全国首个城市民族工作省级地方标准。

坚持精准帮扶,助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发挥宁波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完善项目库管理,每年实施少数民族发展帮扶项目20个,重点扶持余姚“邮掌柜”、北仑少数民族创业联盟等平台建设,余姚“邮掌柜”电商平台已帮助各民族群众销售农产品2000多万元。加强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累计落实财政援助资金近50亿元,联动社会各界实施安龙万洋众创城产业园、“白叶一号”茶园、“疆果东输”等援建项目1220余个,为各族群众脱贫攻坚、共同富裕贡献了宁波力量。

  

加强创新引领,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

  

在新的起点上,宁波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群众共富共享和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四个示范先行,全力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

打造宁波共同精神家园。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用中华民族奋斗、创造、进步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激励各族群众,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时代故事。加强青少年民族历史观教育,在大中小学青少年中开展“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挖掘弘扬宁波文化元素,与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传承弘扬宁波特有的四明山红色革命文化、浙东运河文化、河姆渡文化、阳明心学、宁波帮文化、海港文化等,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宁波共同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化全社会宣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建设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阵地,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重视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工作,凝心聚力,画大同心圆。全域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等“六进+”活动,推进10个区县(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国和省级示范单位全覆盖。擦亮民族工作金名片。持续提升“米娜工作室”“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等特色项目,强化有宁波辨识度的民族工作系列品牌效应。

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为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让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能共富。大力推进“四微”标准化建设。把城市民族工作着力点放在社区,在全市推广《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守法用法。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不以民族身份划线搞选择性执法,确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互嵌共融环境。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夯实少数民族群众和谐融入的语言文化基础,引导各民族群众有序双向流动。加强社区交融共享。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积极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推动互鉴交融共享。稳妥推进民族班学生“融入”工作。有序稳妥地推进“新疆班”“西藏班”学生与其他学生全面融入,让各族孩子共同学习生活、共同成长进步。

推进民族领域数字化改革。构建宁波民族工作数字化改革总体架构。根据省、市数字化改革的统一部署,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尽快建成管用实用、可复制的民族工作数字化平台。推进“浙里石榴红”在宁波应用落地。做好“浙里石榴红”数字化场景在宁波民族领域的深度应用,健全民族工作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实现场景联通、数据集成、综合研判、联动处置。加大实践创新力度。推进民族“四微”工作、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迭代升级,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数综合评价,推进智慧服务、整体智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