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1年第十七期
迎接文化建设的新春天
——思想理论和文艺工作者谈文化浙江建设

2021-09-15 11:2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  徐明华

 

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论证、阐释、宣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影响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思想理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大有可为。浙江的今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浙江的明天仍然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浙江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浙江,也为总结提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创新发展。深入开展溯源工程,适时开展理论创新工程,为浙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通过深入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为进一步丰富、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新素材、作出新贡献。

提升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实效。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讲好浙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推进新思想走心走实走深。

 

与时俱进地弘扬新时代浙江精神


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  陈 野


“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与浙江文化关联密切。守住红色根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弘扬新时代浙江精神,是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价值导向和方向引领。

优秀传统文化是浙江精神的生长沃土。浙江地域传统绵密深厚,人文元素充沛丰盈。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实事疾妄”精神,晚清胡庆余堂的“戒欺”信条,近代南浔商人以家族财富反哺社会大众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的先贤业绩,展现出思想的绿树丛生,智慧如繁花盛开、气节凛然不朽,精神由此生发。

红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传承,是浙江精神的时代发展和核心要义。建党百年至今,党带领中国人民穿过思想迷雾,找准前进道路,秉持不屈不挠的中华精神,大义担当、不懈奋斗,缔造了璀璨业绩,书写了恢宏史诗,创造了红色文化,是坚定信念、激励斗志、凝聚精神和强化认同的优质资源。

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百年庆祝活动表明,红色文化具有巨大的艺术感召力、文化吸引力和精神凝聚力。《红船》等作品为浙江精神注入了时代元气和能量,是浙江精神最生动可感、贴近大众、真实有效的呈现和传播。

传承历史基因、融会时代新知、弘扬文化精神,是明晰可行的认识逻辑和实践路径。要更加深刻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准确传导其价值内涵;更加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来路、传统基因和本质特征,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更加深刻感悟浙江精神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锚定浙江发展的精神坐标,激发创造力,开辟新境界;更加深远理解浙江精神谱系的人文价值,开放襟怀、提高站位,自觉融入中华文明总体格局,在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贡献浙江智慧。

 

在文化先行中扛起浙音的责任使命


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王 瑞


对标对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文化浙江建设既是重要抓手,也是重要推动力,文化艺术繁荣既是重要目标,更是具有示范意义的重要标志。

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构筑大文化大艺术国际最佳生态区。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破解制约文艺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化改革与创新,构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国内外艺术家心向往之的国际最佳艺术生态区。

构筑平台,打造品牌,打造国际演艺最佳目的地。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优化项目平台和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艺术平台与载体,引进和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与美誉度的艺术品牌,组织搭建各类艺术节展等丰富多样的项目载体,使浙江成为海内外艺术交流传播的热土、艺术品牌集中荟萃的展示地、艺术体验消费的最佳目的地、艺术家艺术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

立足自身,彰显特色,打造提升一批体现浙江品格和辨识度的高端艺术品牌。深植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浙江的改革发展与实践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谋划和打造一批展现新时代浙江气质和风采的艺术精品,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之江艺术长廊建设标注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金名片。

在文化先行中,浙江音乐学院自觉担当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艺术资源与人才资源的独特优势,创设“五大学院”教学机制,做强杭州现代音乐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品牌,打造歌剧、舞蹈、音乐剧、歌曲等一大批优秀原创作品,努力为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艺术的创造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何红舟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是一代代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家必须要有真切的历史感知,从历史性中凝聚出精神性,以艺术的真实点亮历史的真实,从而创作出有力量、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回想创作中共一大会议《启航》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从历史真实的把握到具有历史感知的想象,才使历史的现场与艺术表现的现场渐渐相融于作品之中。通过一笔笔的描绘,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由衷感佩建党初期一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铁肩担道义的初心与情怀。

2006年以来,一大批浙江艺术家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与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持续四期的“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中,创作出一批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浙江特色的优秀作品,形成了一支能担当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国家队”,并在庆祝建党百年的美术大展中有上佳的表现。在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工程的新时代,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浙江美术界,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出精品力作,炼队伍育人才,积累了具有特色的发展经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样的,美术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融入时代,才能产生精品力作。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还将面临许多重要的创作任务以及历史时刻的检验。我们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艺术的创造,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力创传世佳作。为打造“重要窗口”金名片,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艺术的力量。

 

创新机制加强新时代音乐精品创作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  郑培钦

 

今年7月2日,歌剧《红船》在国家大剧院隆重献演、大获成功。这是集近400人之力、历时4年打造而成的经典歌剧,是浙江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一部重要作品,充分彰显了浙江舞台艺术的综合实力,折射出近年来浙江文艺创作和舞台艺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发展轨迹。

歌剧《红船》的成功证明,文艺工作者只有牢记初心使命,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高度信心,其作品才能成为精品,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高水平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加大力度培养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打造精品力作。

培育良好文艺发展环境。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艺术精品创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人才、资金、项目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拓展艺术创作和发展空间。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持续加大重点创作的资金保障力度。

加大文艺宣传推介力度。精心组织说浙江、唱浙江、写浙江、演浙江的优秀剧目展示展演活动,组织新闻媒体开展本土优秀作品宣传推介和播出展映活动,开展文艺评论工作,不断扩大文艺精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奋力创造“绍兴小百花”新辉煌


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演员  吴凤花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自1986年成立以来,以“出人、出戏、出效益”为宗旨推进守正创新、实现剧团振兴、促进了越剧繁荣,有4人五度获得“梅花奖”、1人获“文华奖”、4人获“白玉兰奖”、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2019年列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5个。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梯队建设。剧团在剧目创排上增加青年演员担纲主角机会;创作短平快小剧目,锻炼编剧和导演,使青年演员有更多上台机会。请“梅花奖”演员对青年演员言传身教,每年组织青年演员业务大考,助推他们成长。

发扬“文武兼备”特色,打造绍百风格。35年来,绍兴小百花创排了《陆文龙》《穆桂英挂帅》等一系列“文戏武演,武戏文唱”的剧目。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符合年轻观众口味,近年来创排了《屈原》《王阳明》《苏秦》等人文特色浓郁的剧目,去年还编排了越剧现代戏《云水渡》,在推陈出新中传播越剧艺术魅力。

探索剧目创作路径,试行“三条腿”走路。创作的艺术作品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满足各类观众所需。《狸猫换太子》创作了下乡版、城市版、评奖版。“不同观众不同对待”,是一条兼顾不同观众需求的可行之路。

深化国有院团改革,激发剧团活力。在不突破财政保障人员经费基础上,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考核,走企业化运作道路,激发剧团活力。

 

在文化先行新征程中勇攀艺术高峰


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  崔 巍

 

杭州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世界文化遗产就有西湖、良渚古城、大运河三处。如何传承历史文化,用现代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目前,我们要更努力地创作出属于我们的代表性作品。

美国有纽约百老汇,英国有伦敦西区,这些剧院为一座城市打造了品牌,夯实了影响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杭州最具特色的故事,如果在杭州建剧院群,应该更突出断桥、万松书院、雷峰塔、曲院风荷、西泠印社、东南佛国等文化底蕴,让这些元素融入剧场的设计建设,创作各具特色、符合杭州城市气质的代表性作品,让“唯一性”这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不断迸发。

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浙江规划建设很多场馆,应挖掘各地的文化特质,让书画、诗词、音乐、舞蹈、体育、非遗等成为场馆的亮点,以数字赋能,建立老百姓自己的艺术档案。

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推动可持续发展,不过分追求大而全,而是要不断推出精品。作为浙江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唯实惟先、善作善成,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宣传教育部副主任  袁 晶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一代代浙江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就浙江而言,应立足“红色根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船精神,秉持新时代浙江精神,大力发展具有浙江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一是守牢“主阵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阵地的作用,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打卡地”;二是贯穿“点线面”,做好修缮保护和恢复重建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革命人物旧居以及保护和利用革命遗物工作,将各红色教育点串点成线,把承载使命和情感的红色遗迹再现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宏大场景中;三是注重“接地气”,用好基层文化阵地,充分运用大喇叭、拉家常、板凳会等宣讲形式,把大道理讲透、大主题讲活。

讲好红色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要创新载体。充分运用微党课、微视频、动漫、VR等多种形式开展立体多维的学习传播。二要打造品牌。通过打造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南湖初心讲堂·365天天讲”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基层宣讲品牌,创新传播形式,寓教于业、寓教于游、寓教于事、寓教于物。三要锤炼队伍。让红色故事焕发新风采,让红色历史展现新形象,让红色传统呈现新风尚,育强一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间聚人气”的宣讲员队伍。

 

打造浙江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品牌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省网络作协副主席  管平潮

 

在短视频、网络直播流行的当下,网络文学已成为全民文字阅读的重要“护城河”。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亿,占网民总体的46.5%。 一个个中国好故事,正通过互联网载体,影响着将近一半中国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生活。

浙江是一个特别重视网络文学的省份,在全国最早成立省级网络作协,在11个设区市、10个县组建了地方网络作协,在全国开先河为网络作家评职称。浙江省作协还在全国第一个推出网络文学专门奖项——“网络文学双年奖”,实施培养青年网络作家人才的“新雨”计划。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浙江网络文学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浙江省作协还和各方合作,打造了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家村和中国网络文学周。中国网络文学周每年召开一次,今年升格为国际网络文学周。

今年以来,浙江省作协还推出数字建设计划,依托即将建成的浙江文学馆,创建中国网络文学数据中心,解决目前网络文学行业数据不准确、不透明的痛点,破解网络文学作家数量、创作数量、细分类型数量不精确的难题,改变网络文学平台各自为政、各说各话、数据不清晰不透明的现状,为整个网络文学行业的长远稳健发展提供数字护航。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与支持下,浙江省的网络文学事业一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擦亮品牌、走在前列,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建设诗画浙江,非遗传承人责无旁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朱炳仁

 

让非遗文化融入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400余位诗人留下了1500余首诗歌。“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非遗之路、手工技艺之路,沿途闪耀着杭州绍兴铜雕、越绣、新昌建筑、天台山干漆夹苎等非遗技艺,匠心百工由技入道,传承和发扬着千年活态文化遗产。同时,“浙东唐诗之路”也是“运河之路”,大运河是传播唐诗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非遗文化、运河文化,充实浙江传统文化的内涵。

助力乡镇匠人艺术扶农。浙江广大乡村活跃着大批技艺娴熟的老匠人,但不少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难。作为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不仅要做好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想帮助乡镇老手工艺人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与他们一起探讨传统手工艺的时尚化、市场化,助力乡村非遗文化建设。目前我在衢州市、丽水市松阳县开办了匠人工坊,组织铁匠与竹编匠人设计开发新产品,做好艺术扶农、文化兴农工作。

让铜雕技艺走出浙江。铜雕技艺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浙江名片。今天,在泰国泰华寺、央视总部新大楼、南京紫东阁、博鳌亚洲论坛大厅等,都能看到浙江铜雕的身影。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体现浙江文化精神特质的铜雕作品,让这项国家级非遗走向世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