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2年第二期>聚力攻坚突破 交出硬核答卷
数字政府

2022-01-25 13:00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浙江e行在线

“码上”管好电动自行车

岑文华

 

浙江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约2500万辆,平均每户家庭就有1辆。近3年,浙江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消防安全事故高达1800余起,交通死亡事故占比30%以上。管好电动自行车,是关键民生小事,事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2021年10月,“浙江e行在线”平台正式上线。这一数字化系统从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骑行、充电停放、维修、回收等7个环节入手,构建混合编码、标配销售、合体登记、文明骑行、规范充停、诚信维修、闭环回收七大核心应用场景,实现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为全国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提供了浙江经验。

聚焦“数字智治”,平台向上对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3C产品监管系统,向下打通“141”基层治理综合应用,横向贯通公安、消防、环保等多个系统,对内打通“浙江企业在线”等市场监管数字化应用,对外接入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汇集数据近亿条,实现整体智治的数字化治理体系。

创新“一码统管”。构建以电动自行车车架号、蓄电池序列号为唯一性标识的“浙品码”数字化追溯链。浙江所有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生产企业对合格产品赋码,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所有线下销售过程扫码管理,确保销售车辆、电池合格;公安部门调整上牌流程,发放“码牌合一”数字化车牌。扫二维码,每辆电动自行车的出厂信息、上牌信息、车主信息、电池更换都清晰可查。

探索“以芯智控”。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电池赋芯,在骑行、充电停放等环节运用物联网技术,精准监测闯红灯、逆行、不戴头盔、停车越线等多种违法行为,推动违法违规问题发现取证“智慧化”;与消防救援部门、第三方充电站实现数据对接,不少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点及时感知充电风险隐患,并通知系统进行预警处置,构建起智能化、物联化安全充电停放新模式。

一段时间来,电动自行车燃爆广受关注。针对引发电动自行车燃爆的非法改装问题,“浙江e行在线”整合全省维修点数据资源,引导维修点开展线上诚信承诺,及时上传电池更换信息,防范不合规电池带来的风险隐患。此外,通过与回收网点、公安交管部门同步电动自行车、电池、车牌的淘汰信息,该平台还能实现车辆注销、资源回收闭环管理。

在浙江,电动自行车凭码销售让购车更放心,“以芯智控”让骑行更文明,“共享换电”让换电更安全,“维修导航”让修车更便捷……目前,已有387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265家蓄电池生产企业和1.9万家销售、维修、回收单位完成“浙江e行在线”上线注册备案,完成电动自行车赋码303.4万辆、蓄电池赋码2031.8万个,发放“码牌合一”数字化车牌32.5万副。“猛犸”“爱换换”等一批智能车辆投放浙江市场,共享充换电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共享电柜投放量同比增长达800%。


“一码统管”电动自行车

 

防汛防台在线

防汛防台有了“数字大脑”

吴胜巧  梁 威  应胜男

 

浙江是洪涝台旱灾害多发重发的省份,洪涝台旱灾害直接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90%以上。为科学防台防汛装上“数字大脑”,省应急管理厅牵头建设横向协同防指各成员单位、纵向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防汛防台在线”,在台风“烟花”“灿都”防御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浙江防汛防台数字化改革成果固化上升为地方法规。

“一图”综合研判。归集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城市内涝点、危房、海上养殖等各类风险数据,叠加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实时监测预警信息,生成综合风险评估“五色图”,靶向研判灾害风险。根据风险研判结果,及时向各地各部门发出风险提示单和督办函,实现灾害风险闭环管控。

“一码”精密智控。将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危旧房、海上养殖、建筑工地、渔船等重要风险受威胁人员纳入“安全码”管理。汛前,对重点领域进行排摸调查,确定需转移人员信息并逐一赋码;应急期间,根据风险预判结果核定应转移区域及人员,及时下发转移指令。实时跟踪人员转移动态,督促基层落实转移任务,实现人员转移精准管控。

“一屏”精准调度。归集全省11个设区市4580个储备点共2735万件应急物资及1766支救援队伍等数据,实现全省救援队伍分布、应急物资布局、避灾安置点可容人数等信息精准查询和动态呈现,做到应急力量“心中有数”。灾情险情发生时,智能生成应急救援方案建议,快速调度专家、队伍、物资、装备,提高抢险救援效率。

同时,结合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基层防汛防台应用系统,实现对防汛防台责任人、风险网格、灾害影响人员、村级防汛防台形势图等基础数据的“一平台”统一管理。推广“浙政钉”应用“掌上应急”,实现3.64万基层防汛责任人获取灾害信息、落实到岗履职、组织群众转移、上报险情灾情等“一键通”应急联动。定期发布管控力指数,对各地防台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灾后恢复三个阶段共15项指标,“一指数”反映管控能力,推动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2021年台风“烟花”来袭,省防指每小时滚动发布综合风险“五色图”,及时向各地各部门发送风险提示单、告知函、督办单等共35份,紧急调拨各类物资装备20.57万件,为5877名抢险人员赋通行“绿码”;省市县乡村五级运用“安全码”精密管控机制,转移危险区域人员201.1万人,做到应转尽转早转。数字化助力下,在“烟花”“灿都”台风防御应对中,全省交出“大灾损失轻、人员零伤亡”的高分答卷。


台风“烟花”来袭,各地运用“安全码”机制精准转移群众

 

浙里无废

织密固废闭环监管“一张网”

今 哲

 

2020年初,浙江率先在全国推进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2021年9月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国首个“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省。2021年10月,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的“浙里无废”数字化综合应用正式上线,利用数字化集成手段,不断扎紧织密全省固体废物闭环监管“一张网”。

系统整体架构为“1+7+N”。“1”是一个统一门户,通过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和数据标准,实现“一屏统管”,实时跟踪全省“无废城市”建设情况,管理各市县建设进展。“7”是7大功能模块,包括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大类固废闭环管理模块,以及“无废指数”“社会共建”两大创新功能模块。“N”是多跨应用子场景,目前已上线11个,主要有小微收运、交易撮合、无废学院、一码统管等。

2021年,浙江发布全国首个“浙江无废指数”。这是省部共建“无废城市”的首个核心成果,第一阶段根据9项典型分指标综合分析测算,为各地“无废城市”建设情况精准画像。据悉,生态环境部将以浙江实践为基础,用“无废指数”来评价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水平。

如何利用“浙里无废”来“聪明”治废?可以从“危险废物闭环管理”一窥究竟——

该模块主要包含“一码统管”等6个子场景。其中,“产生动态”子场景覆盖全省9万家产废企业,实时监控产废单元、贮存仓库、厂区出入口。

“转移追踪”子场景中,通过“浙固码”与交通“浙运安”、公安“雪亮工程”协同,仅允许“蓝码”高信用车辆和人员发起危废运输,在转移过程中利用轨迹定位和卡口视频,对转运涉及的企业、车辆、人员、货物、线路和时间等实时跟踪、自动比对、自动预警。

“末端处置”子场景中,对全省所有危废处置单位进行动态管理,实时监控每家单位危险废物运输入场、消纳处置情况。系统从9个维度自动对这些处置单位进行分级评价。

浙江还将“浙固码”融入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对每一批次危险废物加贴二维码,通过源头产生赋码,转移、处置过程中不断叠加信息,扫码即可掌握这批危险废物的即时情况,达到“正向无缝衔接、反向精准溯源”。

据统计,“浙里无废”上线以来,实时监管服务企业23万家,动态监管50多万批次危险废物转移,94个收运平台累计服务小微企业6万家,促成固废交易2400余笔。与此同时,线上创建“无废细胞”1755家,协同“蚂蚁森林”吸引61亿人次参与减纸减塑行动,推动了全社会共建共享“无废城市”。


 

浙农服

为农业服务插上“数字翅膀”

文 桦

 

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是浙江深化农村改革的“金字招牌”。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全面覆盖、高效协同,浙江还为农合联组织插上了数字化翅膀。

围绕农业生产、产品供销、信用惠农“三位一体”数字化,省供销社牵头建设了“浙农服”数字化应用。应用集成生产管理、市场流通、农资监管等8大系统,构建16个数据仓,整理数据目录2032项,实现惠农决策“一屏智治”、为农服务“一键直达”、农业产业“一网集聚”、农品安全“一码溯源”。

打开“浙农服”手机端应用,看政策、看行情,找农资、找保险、找农机、找农技、找贷款、找物流,申请补贴等涉农场景一应俱全,“一站式”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找资金、办保险、申请政策补贴等问题。

种植前,农户可在线预约土壤检测服务,系统根据农户画像、种植模型、适配环境,自动推送优质种子和匹配肥药;种植过程中,农户可以在线获得标准化种植指导,重要农事节点提醒等;销售环节,农户可进行农产品预售,采购商通过预售码获取生产数据、择优下单,农户根据系统推荐比较和选择采购商,实现双向选择、优质优卖;如果需要资金,信贷模块自动把农户的生产、销售数据转化为信用资产,随时申请、快速放款。

在浙江,数据已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浙农服”充分利用农业基地安装的摄像头、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将数据实时接入。越来越多的种植养殖大户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开展规模种植养殖,用数据分析来精准决策饲料投喂、田间管理等农事工作。

用大数据打通产供销链条,“浙农服”供销服务端推出供需服务、物流服务等,方便主体进行供需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并提供多个物流公司对接接口,让好产品从田间地头销往全国各地。

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魁是“浙农服”最早的一批用户之一,他说:“‘找农产品’是我用得最多的一块服务,方便我们发布供需信息,销售基地自产的农产品,采购其他农合联会员提供的农资、农机、农技、物流服务等。”

不仅如此,有了“浙农服”,以前上门要补贴,现在补贴“找上门”。2021年,平湖市硕禾粮油有限公司的黄建峰通过申请,被授权使用“金平湖”区域公用品牌。令他没想到的是,一笔2万余元的一次性品牌补贴通过“浙农服”平台自动送上了门。“我收到补贴的推送消息,核对相关信息后,按一下确认键,钱就到账了。”黄建峰说。

“浙农服”上线以来,累计注册农业主体和服务主体用户超8.3万个,农产品和农资交易额平台交易额超1亿元,即时发放粮食补贴、区域品牌补贴及农废回收补贴2000多万元,惠及农民及农业主体1856户。

目前,该应用已覆盖全省90个市县,产业农合联35个、智慧农资投入400多台、数字电商2个、物联网基地28个,与江苏昆山、四川茂县等地达成项目落地合作意向,推动农业数字化向省外输出,为全省全国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农业干部指导农户使用“浙农服”

 

摊有序(摊省心)

让城市“烟火气”更有温度

岑文华

 

小摊贩,是城市“烟火气”的一道风景,却也是管理的“老大难”。天台县聚焦“数字、管理、共富”,打造浙江首个服务摊贩的“摊有序”应用场景,并在“浙里办”平台上架,构建“摊贩摆摊管理服务一件事”全流程标准化、有序化、智能化闭环管理,有效破解“摊贩出摊营生难、政府有效监管难、群众便捷消费难”,让城市管理更具温度。

摊贩身份智能识别。“摊有序”横向协同公安、民政、卫健、残联等多个部门数据,纵向贯通省、市、县、乡、社区、网格6级,搭建了摊位管理全县一张图,摊位编码库、摊主信息库、摊主信用库的“一图三库”数据库,由此智能识别入驻应用平台的商贩身份信息,实现精准管理、分类帮扶。

全域摊位智能管控。为商贩统筹安排可出摊场地,实行“三统一”:统一划线定点,创新“停车场式”摊位管理;统一执卡经营,摊主注册申领“摊主和合卡”,获得经营资格;统一规范管理,每个摊位设置“摊位码”,摊主通过“浙里办”“摊有序”入口预约摊位,扫码出摊、收摊。若已预约摊位被他人抢占,可直接反馈相关部门执法。

摊位摊贩智能匹配。将所有摊位分为小吃、季节性果蔬、日杂百货等大类,每个大类再区分一定的子类目,摊主线上预约后,系统将根据摊贩的经营类别、经营时间为其智能匹配合适摊位,既提高了摊位利用率,又让商贩不再“流动”。

有序摆摊,给城市“烟火气”添加了现代感。市民可通过应用搜寻摊位地址,扫描摊位二维码就能查看或填写摊位评价。对摊主进行积分制管理,设置个人卫生、食品安全、规范经营等8项指标,实行“红黄绿”三色赋码,实现优胜劣汰,促进商贩经营良性循环。

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天台还将商贩食品安全与卫生环境纳入日常公开事项,通过各部门数据共享、票据公开等方式,对食品商贩的商品进行智能溯源管理。打通监督和投诉渠道,群众通过应用的“指尖随手拍”功能,一键上传摊主照片作为投诉佐证,系统自动接入省证据共享库,通过人脸匹配,确定整改责任人。

“摊有序”也让城市治理更有温情。“不会操作手机,希望帮忙预留摊位”“想要一根新拐杖”……在“摊有序”应用场景后台,商贩们留下的这些“微心愿”,由执法人员逐一领取。

为帮助低保边缘户、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天台专门设置一定数量的“爱心摊位”,并安排志愿者协助其售卖。同时,联合天台农商银行、保险公司推出“共富摊商贷”“摊贩安身险”等,为应用注册的帮扶对象或日常经营优良的摊贩提供低息小额贷款和免费人身意外险。

截至目前,“摊有序”已注册备案摊贩3971家,累计出摊96463人次,智能识别违规行为630次,占道经营月均投诉率下降78%,市容市貌管控暗访评价台州市第一。这一应用还带旺了地方摊贩经济,带动了消费热情,尤其是经营地方特色美食的摊位人流量比之前大大增加,商贩经营收入提高37%。


群众扫描“摊主和合卡”进行服务评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