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的建设
党建“链”起船舶海工产业向“新”力

2025-07-15 09:0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李湘楠 张燕妮

李湘楠    张燕妮

 

  5月30日,长宏国际为地中海航运建造的首制11500TEU双燃料LNG动力集装箱船“MSC LEILA”轮(CHB2027)正式离厂远航,开启航运新征程。这是长宏国际交付的首艘万箱集装箱船,也是浙江省目前最大的双燃料集装箱船,其顺利交付折射出舟山市定海区以党建为“链”,串起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核心区,定海区正以“红色动能”驱动集船舶建造、修理、拆解、海工装备制造及船配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安全化攀升。2024年,全区规上船舶工业产值达142亿元,稳占全省25%。长宏国际、华丰船舶、中天重工年修船完工数位居全球前十。


 

舟山市定海区产业链党委成员单位深入企业服务


党建联建“强链”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在定海船舶海工产业的“心脏地带”,一场跨部门、跨企业、跨高校的“红色联动”正持续释放效能。2024年7月,定海区成立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党委,将22家部门、企业、高校院所党组织拧成一股绳,800余名党员在“链”上集结,形成“部门协同、高校院所助推、链上企业党组织组团发展、船舶海工协会共促”的产业链党建联建模式。

  产业链党委分领域设立同舟护航、同舟先锋、同舟星链等3个党支部,定期碰头交流,推动要事共商、急事共办、难事共解。建立联席会议、工作例会等制度,采取“行业协会收集、链上党委响应、协调机制吹哨、职能部门报到”方式,全方位打造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服务集合机制,通过“一企一策”“联合会诊”,闭环解决涉企问题。

  “以前跑多个部门办不成的事,现在链上党委牵头一次就解决了!”一家船企负责人说。如今在定海区,“有困难找链上党委”成企业共识。定海区推行“企业点单、部门接单、党委督单”模式,依托“暖企工程”“我为企业发展办一事”等活动,2024年以来解决项目审批、融资服务等企业发展难题40余项,落实保函19亿元。

  在重大项目攻坚中,加大选派暖企专员、党建指导员驻链服务力度,协助长宏国际争取资金,助推太平洋海工二期、中天重工二期项目投产,实现新上项目策划即入库、拿地即开工、建成即投用。

  从制度建设到品牌塑造,产业“红色根基”持续夯实。产业链党委成立以来,促成4个产业链合作项目签约,3家重点船舶企业和村社实现“村企共建·双向奔富”项目共建,进一步推动“党建链”和“产业链”同频共振。 

 

优化生态“活链”

 

  从要素保障到精准施策,从安全监管到贴心服务,定海区用“硬核举措”破解企业“成长烦恼”,为产业发展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创建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突击队,定期组织开展“同舟课堂”“大比武”“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助力企业整改环保、特种设备、消防、安全生产等各类问题,多部门协同,为5家重点船企集中解决水电供给矛盾等难点问题10余个。

  开展企业互助式隐患排查“啄木鸟”行动3次,推动30家船企船体除锈、雨污水收集、废气处置,实现低VOCs涂料产品和移动式漆雾收集装置全覆盖。强化有限空间、动火高空等6种危险作业监管,帮助华丰船舶、南洋之星、中天重工等企业建设安全教育体验馆,为企业保驾护航。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定海区还将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加强人才、技术、成果“三对接”,构建校产企“三位一体”协同引才用才机制。

  打造“龙头牵引、全链聚合、集群发展”产业人才链布局,定海区搭建“链主企业+高校院所+科研平台”模式,靶向引育高端人才。创新实施“产业说了算”人才自主评价机制,让一线技术工人也能跻身“专家库”。同时,成立舟山船舶机械企业HR联盟和政校企共建联盟,累计开展组团式招引活动8场,覆盖企业33家次,建立企业实训基地4个、引才工作站3家,与新加坡海事与离岸能源工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新加坡—长白海工岛”,为产业发展注入国际人才资源。

  技术攻坚层面,深化“揭榜挂帅”技术攻关,组织党员技术骨干组建“名师带徒”团队,鼓励链上企业党员在项目分析、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亮身份、挑重担。长宏国际党员团队牵头开展新一代万箱级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关键技术研究,成功实现智能化大型油轮技术开发及实船建造应用;华丰船舶党员攻坚组顺利完成17.4万立方米LNG“玛格丽”轮修理交付。

  通过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全区累计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5家,攻坚船舶领域省级首台套技术5项,获得专利授权200余项,推动船舶修造产业向高、精、尖领域持续突破。

 

协同拓展“延链”

 

  产业升级离不开链条延伸。定海区系统梳理船舶海工产业“延链”需求,靶向发力推动配套项目落地生根,助力产业生态优化升级。

  实施“链主牵引+精准招商”,以长宏国际、华丰船舶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累计招引船配制造企业29家,建成8.38万平方米的万马海洋装备智造园,打造以船配产业为主的“园中园”,形成以船配产业为主的集群化发展格局。

  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错位发展,支持大神洲造船聚焦LPG、LNG等特种船舶建造,太平洋海工重点发展多用途海工服务船(MPSV)建造、甲醇燃料船维修和甲醇加注等业务,有效推动链上企业深度优化。

  同时,引导辖区内海骊达、琦盛等船配企业紧密围绕船舶产业发展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开发定型甲醇燃料智能供给系统、电动船舶智能动力系统等高端配套产品,有效提升定海船舶整体性能与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核心部件制造环节延伸。

  在管理体系上,组建“工艺互助团”“技术顾问团”,促进船舶总装建造数字化转型,实施长宏国际分段车间、华丰船舶“安全生产智能管控系统”等重点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5项,“数智船厂”获评省级数字经济发展优秀案例。谋划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船配综合超市,打造“一站式”船舶配件采购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流通渠道。此外,成功举办舟山市船舶海工产业智能化生产装备应用(技术)对接大会,8家船企和船配企业达成产业战略合作意向,推动技术成果与生产需求精准匹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