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皇家贡茶”紫笋香

2019-12-03 15:3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钱彬欣

钱彬欣


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群山环抱,竹林苍翠,泉水叮咚,炊烟袅袅,是浙江省级旅游风景区。而早在1200多年前,这片风景秀丽之地就因唐代名茶“紫笋茶”而闻名,历代诗文、方志中不乏对顾渚山水和顾渚紫笋的记述。

紫笋茶作为“皇家贡茶”,直至明代渐渐退隐历史舞台。如今,经过抢救保护,2011年5月“紫笋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皇家贡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名茶经历了怎样的大起大落呢?


紫薯茶采摘


得法自然

  

紫笋茶的产地,丛嶂叠岭,大涧中流,早晚云雾缭绕,落叶形成的腐殖土疏松肥厚,又经山水长期冲刷,地表有着大大小小的砂石块,如同“烂石地”。陆羽《茶经》对紫笋茶生长环境这样描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得天独厚的顾渚山水孕育了好茶。紫笋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达26.9%,氨基酸含量达3.4%,比一般茶叶要高出许多。其隽永的风味,便是源自好山好水的日月精华。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风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这些诗句,彰显着紫笋茶作为唐代第一茗品的荣耀。长达876年的贡茶历史也给顾渚留下了珍贵的制茶秘法。

通过对“紫笋茶制作技艺”的抢救整理、分析研究发现,紫笋茶手工制作技艺在顾渚当地的传承过程中,先后吸收了唐代大历年间蒸青作饼法、宋代研膏饼茶法、元末散茶法和明末铫炒法的特点,形成了“三法并存”的紫笋茶制作技艺。

现在,紫笋茶仍采用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分拣、摊青、杀青、回凉……初烘、复烘、贮香等13道工序制成,无不体现匠心。


明珠蒙尘

  

20世纪80年代,源于长兴张岭茶厂大规模的种植制作,紫笋茶又一次经历高光时刻。1982年、1985年、1989年,紫笋茶分别被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评为全国名茶。

但随着茶叶产业化程度的提升,紫笋茶种植与生产工艺的劣势慢慢暴露出来。按照旧习,顾渚茶山上的茶树从不施肥,茶农只是每年一次在茶山上清剿柴茅。粗放管理的茶园不仅面积分散,产量也不高,又因茶农炒制技艺高下有别,成品形色差异较大。茶叶分级标准不统一、原产地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种种因素,阻碍紫笋茶走向市场。

至安吉白茶异军突起,到本世纪初,紫笋茶只占到长兴茶叶总产值的三成左右,价格甚至不及同级别白茶。茶农纷纷弃种紫笋改种白茶,紫笋茶的传统炒制技艺传承保护也随之陷入低谷。


重振风采

  

2003年,轰轰烈烈的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在全省铺开,引起了当地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经过抢救整理,“紫笋茶制作技艺”2009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场保护紫笋茶的行动全面展开,建立“紫笋茶地方群种保护区”,选育特色优良品种,提倡科学种植,推进标准化生产等各种措施相继出台。政府发挥统筹作用,把“长兴紫笋茶”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帮助紫笋茶打进茶博会,并举办了紫笋茶产业发展论坛、茶文化节、“茶王争霸赛”等活动。

2012年,长兴县文广新局又牵头成立长兴县紫笋茶文化研究会,建设紫笋茶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基地,开展紫笋茶制作技艺教学传习活动。对“紫笋茶制作技艺”项目进行了抢救记录和传承人队伍建设、非遗IP打造等方面的保护。2015年,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长兴紫笋茶品牌价值为10.76亿元人民币。

笔者走访了紫笋茶炒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福年,在他的解说下目睹了“紫笋”真容——老种紫笋茶(鸠坑种)茶头肥壮,叶芽色深,对光一照,叶脉和叶边微微泛红。如用手工炒制,叶片紧缩,确实具有色紫形如笋的特点,沸水冲泡的茶汤颜色清朗,芳香扑鼻,余味悠长;如用蒸青法制作茶饼,茶味浓厚,在多次捣烂滤汁之后仍能保持色味,确实不负盛名。

    

文旅新生

  

2019年,伴随着文旅融合的进程,紫笋茶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非遗IP”,意义和价值越发凸显。“紫笋茶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及其文化生态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现在的顾渚生态古茶山保护区内郁郁葱葱,在文献记载的紫笋茶传统产地如方(桑)坞岕、臼坞岕、狮坞岕及斫射山,现存的古茶树被细心养护,古茶山面积从之前的仅存600亩左右,经保护与发展已达2600余亩。

顾渚名泉“金沙泉”,史载水质清冽,曾以银瓶装水,与紫笋茶一同星夜驰驿急送长安。为了恢复金沙泉“碧泉涌沙,灿若金星”的景象,当地加大对顾渚景区范围内“农家乐”的规范管理和用水改造,限制抽取山泉水、地表水以涵养水源。如今,在唐代吉祥寺遗址范围内复原重建的“大唐贡茶院”完成三期工程,喜迎八方来客。游客既能在大唐贡茶院中感受唐代煎茶雅趣,也可以在周边农家品尝到长兴农村款待贵客的烘青豆茶,体会农家野趣。

“清风楼下草初出, 明月峡中茶始生。”“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这些1200年前唐诗中描绘的图像,在顾渚的青山绿水间重现。随着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幅流淌着茶香的画卷,将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向未来的远方。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