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纺织机械追梦人 |
|||
|
|||
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党支部书记 胡旭东 胡旭东(左)指导研究生攻坚技术难题
我和纺织机械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73年。那一年,我14岁,初中肄业到轻工机械厂做学徒。高考恢复后,我考上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机械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基层服务企业,始终与纺织机械打交道,致力用“机械美”编织“布料美”。回望3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可以归结为三颗“心”: 坚守报国赤心,建好一个专业。40多年前,我国的高端纺织机械全靠进口,作为一名纺机人,我深感惭愧。1997年,学校送我到美国访学,我憋着一股劲儿,争分夺秒钻研前沿技术。三年访学结束,导师多番挽留、高薪聘请,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爱党爱国是本分,我一天也没多待,毅然回国、回校、回研究所。当时,学校的纺织机械专业基础非常薄弱,我几乎从零开始,引人才、建团队,全身心投入专业建设和技术研发,创办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省级创新团队。不到4年,就拿下学校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如今,当年挽留我的华裔导师,也认为我走得对、回得好。 恪守科研匠心,振兴一个产业。2005年,我在新昌县调研时发现,当地的纺织机械产业发展面临产品开发难、产业升级难、人才培养难、企业转型难的困境,亟需科研力量出招出力。我们在浙江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成型内衣机,助推企业年产值从1.2亿元增至6亿元,市场占有率增至全国40%。与此同时,我们与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一起组建了信息化团队,先后承担了新昌县纺织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和兰溪市棉织行业的智能化改造。2014年,我牵头成立了新昌研究院,惠及更多中小企业。十余年来,我每周奔波在杭州与新昌之间,自驾里程超20万公里,从小项目、小创新做起,用坚持、专业、服务赢得信任、打开局面。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纺织业持续低迷,但新昌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却逆势飘红。 践行育人育心,培养一代新人。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理念,我们尝试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前置到研究院,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培养人才。新昌研究院成立后,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地方企业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在研究院建立党支部,加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仅在新生入驻“第一课”时讲党课,还把研究生培养与党性教育、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一组研究生对接一家企业、一名学生攻坚一项技术,在服务地方和企业中涵养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形成了“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目前,新昌研究院已经培养了187名研究生,学生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达256项。近年来,在“新昌模式”的示范带动下,我校在省内陆续建立了12个地方研究院,为常山轴承、三门冲锋衣、平阳齿轮机械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越来越多的青年师生主动进企业、下车间、跑山区,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助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将继续践行新时代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多做一点是一点,扎根基层解难题,守好根脉育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