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考察 |
|||
|
|||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段治文
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确立和坚守,贯穿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百年演进的历程,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深入揭示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蕴含,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百年进程中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全面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演进历程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都由帝王将相、英雄圣贤书写,人民总是处于被剥削被压榨的处境。进入近代以后,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寻找救亡图存的出路,但广大民众仍受到歧视。梁启超批判国民“无血性”,陈独秀早期也说民众“卑劣无耻退葸苟安诡易圆滑”。 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先进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人民大众的力量,并开始坚定依靠民众的力量改造社会。毛泽东就指出,社会改造“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董必武认为,革命的新方法“应改为一种能唤醒群众、接近群众的方法”。李大钊呼吁“广大青年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从此走上历史前台。 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就将人民立场确立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坚持为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中共一大强调“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表明党致力于解放绝大多数人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目标。中共二大通过的决议案将党的性质表述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体现了党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属性。 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一经确立,就将坚守人民立场作为使命,形成了系统的人民群众观。理论层面上,毛泽东认为人民是革命的“真正的铜墙铁壁”,不断强调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提法,并进一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党的宗旨。实践层面上,毛泽东强调,在党的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刘少奇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人民群众观形成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进一步形成人民革命思想,强调“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为此广泛开展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从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到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建立,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革命的推进,人民革命力量在党的组织下不断由弱小走向强大,正是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让人民的力量得以全面展现。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让人民当家作主在制度上得到落实,人民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极大焕发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工农业生产、科技国防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瞩目成就。在新时期的历史转折关头,人民群众经过“文化大革命”反面教育形成了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自觉以及改革开放的政治自觉。 人民主体作用的展现,推进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系统形成。一是坚持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是坚持人民是利益的主体。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把实现人民解放和人民的政治利益放在首位。邓小平肯定和鼓励个人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坚持人民是执政的主体。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检验标尺,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到“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人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迫切希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平等参与和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的满足,更加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积极回应人民对共建共享的要求,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通过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实现人民的个体利益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努力中为实现人民共享美好幸福生活创造现实基础和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立场的坚守走上了新阶段。
内在逻辑
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深入地体现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由此实现了坚守人民立场内在的逻辑展开。 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推翻压迫人民的旧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表达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诉求和意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各民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广泛、真实和有效的实践。民主集中制的实行,既坚持从各方面统筹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又确保国家的统一意志高效率地在人民中贯彻执行,使人民切实享受民主政治制度带来的成果。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是基础。从毛泽东提出革命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到改革开放后党实现“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的发展观跃迁,发展问题从未离开过党的视野。中国共产党坚持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依靠人民,要最大限度地汇聚起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展的成果应由人民共享,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先进文化是核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作用和文化建设,坚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用社会主义先进理论和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前进方向、凝聚人民奋斗的力量。在领导人民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持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出发,强调“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促进以更高质量的文化成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精神境界,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凝聚共同思想基础、提供巨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关注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 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是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通过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创造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重视用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底线思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民生工程,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质的提升。新时代的民生建设更加注重人民更丰富多样和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明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政治承诺。 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将建立人民政权、人民政府作为自己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得到制度落实,政府职能行使和工作内容坚持为人民服务,展现了政府站在人民立场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期待,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新时代,党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强调“人民满意”,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政府服务成效的根本标准,这标志着人民在政府行为合法性中取得评价主体地位,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保证。 建设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关键。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本色,党才能站稳人民立场。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推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尤其重视加强自身领导能力和保持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党建内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秉持人民主体性理念持续推进党的建设,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时代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把“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新时代的党建布局突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崭新内容,其核心要义就是要站稳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持续推进,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关键体现。
价值蕴含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将其理论的出发点放置在“现实的人”身上,创立了人民的理论,提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找到了从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现实道路,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人的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其价值旨归。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充分肯定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自觉把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发动人民革命战争、依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与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事业的进程中,不断赋予人民立场科学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形成了以“群众路线思想”“人民主体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内容的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民立场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程中的实践价值。能否坚守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根本考验,关系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在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繁荣之后,却因苏东剧变遭受严重挫折,一度陷入低潮,根本原因就在于苏东国家的执政党背离了共产党人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使命。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实践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持续开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局面的根本保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受压迫人民得到解放。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坚守人民立场、秉持人民至上理念,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由此展现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程中的重要实践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现代化价值。马克思提出,资本逻辑是人的生产逻辑在特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下的表现形式,只有资本立场向人民立场的转换、资本逻辑向生产逻辑的复归,世界现代化运动才能完成人类社会迈进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路,探索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实践中,通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体制机制安排,保证资本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进程中,通过独立自主探索找到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它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中重要的现代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