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方寸纸上刻百年

2022-12-31 10:54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钱梦佳

钱梦佳

 

日常生活中,或许你见过许多图案各异、颜色纷呈的剪纸作品,但你见过细如发丝的刻纸图案吗?知道千刀不断、万刀不乱的刻纸技艺吗?这便是“乐清细纹刻纸”,其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足。

乐清细纹刻纸以娟秀、纤巧、精致的特点,与北方民间剪纸的粗犷、豪放形成强烈对比,被称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2006年5月,剪纸(乐清细纹刻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细纹刻纸


缘起龙船花

 

“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欣赏,与民同乐。”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乐清县志》记载,早在700多年前的元代,“细纹刻纸”便在民间盛行。因紧邻东海,风险较高的渔业捕捞一度是乐清百姓的主要生产方式,海洋信仰在当地十分兴盛,为求出海顺利、生活平安,百姓自古就崇拜海神、龙神等海洋神祇。

明末清初的元宵前后,乐清开始流行一种别致的龙船型灯彩,其首尾为龙形,身体部位为船形,被当地人称为“龙船”,又名“龙船灯”。明代姜准《岐海琐谈》中有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裁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

到了清代,龙船灯逐渐演进为更为精美的“首饰龙”,在龙船灯的基础上,龙身部位不断添加内容,层层累叠,每层都有精美的装饰。为了表达对吉祥的希冀,民间艺人们在首饰龙灯上贴上精心刻制的代表美好寓意的刻纸作品用作装饰,这些刻纸装饰便是细纹刻纸的雏形——龙船花。

龙船花内其他的纹样几乎都是直线的,唯独中心的鱼鳞纹为弧形,非常巧妙地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面积上,手艺人可刻出40—50根线条。在农村闹龙灯时,各村互相“攀比”,看谁家的龙灯最精美,而龙船花的细致程度就成了主要标准之一。

龙船灯的流行推动着龙船花的发展,其内容从单纯的几何图案发展到花卉、鸟兽、戏曲人物、神话、山水等,刻工也越来越精细,不断推向极致,终成中国一绝。

 

绝在运刀处

 

如何做到细如发丝?乐清细纹刻纸采用的是纤绣法刻纸,在彩纸上进行平面艺术造型,最大的特点是以“刻”代“剪”,其刀法精妙入微,最细能在一厘米宽的纸上刻12刀,出现11条细线,每刀相隔仅半毫米。

“一件刻纸作品,要先根据图案来制作样本,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刻画、要刻几刀等。其次,在油盘上垫十来张宣纸,再铺上样本,用钉子将其固定。最后,就是用刻刀一刀一刀在上面刻画了,每一刀都要刻透宣纸,直透油盘。”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余华熟稔细纹刻纸的制作流程,他说,完成一幅普通的作品至少也得刻上数千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作细纹刻纸所需要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刻刀、针钻、挡柱、油盘、粉袋、磨刀石、纸张、竹刀片、拷贝台等,与其他工艺品的生产相比,相对简单。

细纹刻纸的几何纹样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剪纸的主要艺术特色,主要出现在主图案周围圈饰和花边饰上,较常见的有斜纹式、鱼鳞式、金钱式、杂花式、波纹式等,花边还有如意纹、回字纹等较独特的纹样。

老艺人曾总结出刻制二十字经验:“先上后下,先细后粗,先左后右,先里后外,手向一致”。过去艺人刻十张一版的龙船花,最细致的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刻制完毕后,一般会将图案以熏样、晒样或拓样三种方式进行翻印复制,以方便后期刻制相同图案,最后再进行装裱。

 

代代永相传

 

细纹刻纸从龙船花到后来演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工艺美术品,经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新中国成立后,为挖掘、保护散落于乡野的民间艺术,各地文化工作者开始对民间艺术进行普查和调研。龙船花便在此时被外界所知。

20世纪50年代,政府将散落各处的刻纸艺人召集到一起,开办了细纹刻纸生产小组。在传统的龙船花基础上,生产小组整合了地方窗花、贴扇的刻纸工艺,创新出了“乐清细纹刻纸”。从此,细纹刻纸成了一项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多年来,细纹刻纸青年艺术家们承上启下、积极创新,以新的思路和审美,使这一传统艺种脱胎换骨,呈现出绚烂多彩的姿态。细纹刻纸不断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许多作品在各种展览中获奖。

2009年9月,乐清细纹刻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乐清市师范附小等学校均开设了刻纸课,将刻纸学习和创作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让细纹刻纸这项古老的技艺继续传下去、活起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