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2年第十四期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根基

2022-07-31 09:1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胡旭阳

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务员局局长  胡旭阳

 

人才是引领创新、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刻把握人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特点,进行系统性谋划,采取突破性举措,推动人才工作全面进步、整体跃升,奋力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为“两个先行”提供强劲的人才动能。

 

坚持党建统领

不断提升人才工作组织力

 

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建立量化闭环机制。以重点人才工作推进例会制度为抓手,围绕重点人才、重大平台发展需求,一事一专班、一月一例会,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构建年初有部署、月度有例会、年终有考评的闭环落实机制,推动重点人才工作落实落细。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述职评议机制,常态化发布人才竞争力指数,推动各地创先争优、比学赶超。

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坚持全省“一盘棋”,集成政策、集中资源唱好杭甬“双城记”,全面融入国家“3+N”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体系,更好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各地找准发展赛道、实现差异发展,加快形成人才强省雁阵格局。加强对各地人才政策的合理性审查,不断提升体系化、规范化水平。

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对人才项目的全周期管理,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引导广大人才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把兴趣导向与重大需求相结合,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坚持创新制胜

不断提升人才品牌塑造力

 

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能、未来所向,扬优势、补短板,打造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显示度的标志性工作。

擦亮“鲲鹏”金名片。坚持海外、顶尖、全职、年轻标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环节、根部技术,力争每年引进40名左右全球顶尖人才,更好发挥他们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与科技战略设计、整合科技创新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整合各类人才计划,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结构,改进遴选方式,稳步提升基础研究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比例。

构筑数改新优势。以“浙里人才之家”应用为牵引,打造全省人才工作的数据底座、流量入口、服务枢纽和治理中心,畅通人才流、业务流、服务流、数据流,重塑“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以及更多要素链接,不断提升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实时响应和战略目标管理能力,以治理新能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做强市场基本盘。发挥市场优势,撬动市场力量,为市场主体引才用才搭建平台、增加信用、降低成本,完善“亩均论英雄”,把人才密度、创新强度作为评价市场主体的重要指标,推动市场主体依靠人才“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深化完善人才金融服务体系,推广“人才投”“人才贷”“人才险”“人才保”等模式,推进“人才+资本”联动发展,引导各类资本与人才发展同向而行。

 

坚持以用为本

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策源力

 

紧扣三大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等重大战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聚焦科创大平台。坚持差别化政策激励,在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基地)、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大科学装置等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在科研经费、编制管理、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国际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度、有含金量的政策包,实行授权松绑与约束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明确授权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

聚焦产业主战场。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力度,提升高校理工科招生比例。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工程硕士、博士培养制度改革,努力解决人才培养与实践需求脱节问题,加快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选调培养计划,每年遴选一批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企业一线工作,进行重点培养。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

聚焦共富第一线。以提升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重点,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省级重点人才计划切块支持、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等方式,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一县一产业”组建帮扶团队,深化“人才飞地”建设,帮助山区海岛县加快补齐补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提升人才承载能力、项目孵化能力、产业提升能力,形成山海互济、携手共富的良好态势。

 

坚持系统观念

不断提升人才生态吸引力

 

以成就人才为导向,全方位支持、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努力让人才以更低的成本干事、更快的速度干事、干成在别的地方干不成的事。

持续为人才“松绑减负”。对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在研究路线、经费使用、团队组建等方面授予人才更多自主权。建立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探索设立“无会日”、配备科研助理等做法,切实减轻人才事务性负担。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拨付机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和结余资金管理。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由项目负责人自主决定项目经费使用。

持续给人才“加油赋能”。加快构建人才办、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发展集团“三位一体”的服务格局,针对人才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精准滴灌”,为人才创新创业全过程保驾护航,构建从需求收集、流转到反馈的工作闭环,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着力解决好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安居出行等关键小事,不断拓展优质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持续让人才“集聚裂变”。创新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技术难题“揭榜挂帅”等能够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机制,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配人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