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3年第四期
让“三农”金名片绽放异彩
——浙江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综述

2023-02-28 11:1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郏文纲 马跃明 袁卫

今日浙江记者  郏文纲  马跃明  袁 卫


春到江南,潮涌钱塘,之江大地万木吐翠,乡间田野生机盎然。

20年前,习近平同志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八八战略”重要内容,围绕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举措,在省域层面对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位列全国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20年来,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中推动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不断放大领跑优势。

奋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2月3日,浙江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对高水平推进浙江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全面部署,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高水平推进浙江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让浙江“三农”金名片绽放光彩、大放异彩。

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


杭州美丽乡村


战略引领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跑遍所有县(市、区),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三农”发展实情,作出“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亲自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引领浙江实现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的转型升级,支撑起浙江乡村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升级,成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仁不让的先行者、排头兵: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签署《共同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浙江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当年,浙江出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从阶段目标到重点任务到政策供给,立起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2019年,浙江发布《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国首份省域乡村振兴报告;

2020年,浙江发布绿色崛起、产村融合、数字赋能、要素激活、四治融合等具有浙江辨识度的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为全国各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浙江经验;

2021年,《浙江省乡村振兴条例》正式施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2022年,湖州市德清县、绍兴市柯桥区、杭州市余杭区、宁波市象山县等4地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2月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更强的决心信心、更大的气度力度、更佳的姿态状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化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行动,高水平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两个先行”贡献“三农”力量。

率先吹响乡村全面振兴号角的浙江,又一次冲到了引领“三农”发展的最前沿。


深化“双强”

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省


产业振兴是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浙江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加快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省。

保供能力持续提升——

“米袋子”更鼓。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出台种粮补贴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全省域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提高。2022年,全省夏粮、油菜、早稻的播种面积、亩产、总产均实现“三增”,产量创近七年新高,面积增量和产量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菜篮子”更丰。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叶菜生产为重点的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加大,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山地特色蔬菜等得到快速发展,种植规模和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建设进程加快。2022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006万亩、产量1977万吨,各类水产品总产量达648万吨。

“肉盘子”更足。坚持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引领,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省生猪出栏851万头,比上年增长9.9%;年末生猪存栏64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71.1万头,比上年均稳定增长。

创新驱动显著增强——

插上科技“翅膀”。围绕农业科创高地建设目标,组织实施“双尖”“双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三农九方”科技协作攻关,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9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家、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6家。2022年,全省实施农业领域“双尖”“双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8项,新育成省级审(认)定农业新品种83个,获国家登记品种70个。

穿上机械“马甲”。以国家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机推广应用先导区创建为抓手,深入实施适用农机开发发展专项行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加快。目前全省已研制推出小型高速插秧机等农机新产品70个,2022年新增各类农机装备6.5万台(套),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9%,在南方12个丘陵山区省份中位居第一,畜牧、水产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全国前5名。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产业平台加快培育。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础上,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休闲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分别创建国家、省级农业强镇35个、109个,国家、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114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90个。

产业布局持续集聚。累计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带35条,建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109个、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8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型经济圈11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3个,逐步形成“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多县一带”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融合不断加快。创新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建成80条单条产值超10亿元、总产值超1600亿元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实施“农业+”战略,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4家、民宿1.98万家,2022年实现经营总收入514.6亿元。全省拥有活跃的涉农网店2万多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200多亿元。

产业主体不断壮大。构建省、市、县三级龙头企业梯队,全省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898家,其中国家级77家、省级505家,实现年营业收入近5000亿元。累计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200多个,全省农产品商标注册数超13万件,品牌农产品种类覆盖全产业领域。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的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的保供能力、发展动能、产业结构、经营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重塑,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安信种苗工厂


改革攻坚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浙江高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强动能”。近年来,浙江坚持系统思维、系统观念,瞄准“地”“钱”“人”等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激活“沉睡资源”——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新模式。岱山县皇坟村、乐清市前进村、定海区马岙街道等5个县(市、区)的8个村、1个街道纳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先行先试试点。

农业标准地改革深入推进。制定实施《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目前浙江已在全省33个县(市、区)开展农业标准地试点工作。

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制定实施《关于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绍兴市和象山县、龙港市、德清县、义乌市、江山市等1市5县(市)国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全省农民建房审批“一件事”应用覆盖率达到95%,线上办理率逾70%。

投入“真金白银”——

加大财政支持。浙江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省级预算内投资稳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各设区市2022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

引入金融活水。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提升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建设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持续推进,“政银险担基”合理支持农业农村的格局初步形成,2022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超过6万亿元。

撬动社会资本。制定实施《乡村振兴绩效提升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计划用5年投入100亿元实施乡村振兴绩效提升奖补政策,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牵动市场“无形之手”帮助美丽乡村养好“引凤梧桐”。

汇聚“第一资源”——

推动“两进两回”。围绕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精准打好“引、育、用、管、留”组合拳,大力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实施以农创客、规划师、农技师、工程师、艺术家五路人才促振兴奔共富活动,目前全省乡村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00.6万人。

加强农民培训。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在职研修生培养计划”“农村大学生培养计划”“农民工能力与学历提升行动”,2022年全省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11.25万人次。

推进智库建设。成立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和“三农”智库联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集合国内外29名资深“三农”政策研究专家学者,“三农”智库联盟包括省内25家“三农”政策研究机构,为“三农”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汇聚研究力量。

一个个困难在改革中攻克,一次次蝶变在改革中演绎,一个个经验在改革中升华,汇聚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谱写精彩“三农篇章”的磅礴动力。


“千万工程”

统领深化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浙江对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持续加大对乡村建设领域投入,全省乡村风貌展现整体大美气质。

美丽乡村迭代升级——

深入开展示范创建。全省累计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56个、示范乡镇610个、风景线665条、特色精品村183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15841个、美丽庭院250多万户。

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制定村庄环境“三清三整三提升”行动方案,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和厕所“三大革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完善长效管护机制。2022年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理示范建设县11个,农村人居环境监测水平全国第一。

提升乡村人文品质。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累计启动217个重点村和1039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建设。着力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认定,目前全省共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4个,其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个,总数全国第一。

未来乡村加快建设——

以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目标,制定出台未来乡村指导意见、评价办法、建设导引,先后开展两批378个未来乡村建设,公布首批未来乡村36个,累计建成“一老一小”服务场景400个以上。

浙江明确,要持续开展未来乡村创建,打造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按照规划,浙江每年将建设200个以上未来乡村,到2027年达到2000个以上。

数字乡村全域推进——

迭代升级“浙江乡村大脑2.0”,累计归集“三农”数据约19.8亿条,日均点击量超100万次。上线生猪稳产保供监测调控等9个智能模块,31个省级应用、37个市县应用完成与“浙江乡村大脑”贯通。2022年,全省网络零售额超千万元的电商专业村达2600多个,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达68.3%、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合作备忘录。浙江提出,开展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乡村产业数字化增效等“六大行动”,力争到2027年,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和美乡村示范村1000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800亿元。

善治乡村提档升级——

推进万村善治示范。印发实施《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认定暂行办法》,共认定善治示范村8097个,建德市等10个县(市、区)、6个镇、61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占比均列全国第一。

提升乡村智治能力。编制省、市、县、乡、村五级4.05万个办事网点的电子地图,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的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实时化监管预警。

深化清廉村居建设。开展“制度固廉、示范促廉、监督守廉、数字助廉、清风护廉”五大行动,统筹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打造清正乡村治理环境,全省认定清廉村居3611个。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单位、示范窗口32家,位列全国第一。

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钱江两岸和美乡村处处可见,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逐步呈现。


城乡一体

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浙江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和出发点,聚焦聚力农民共富,加快推进农村“扩中”“提低”,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聚焦聚力城乡融合,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构建城乡新格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农民稳步共富的良好局面。

集体经济“家底”更厚——

创新开展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完善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三大经营机制。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强,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51.2%,完成年度任务的102.5%。实施十万闲置农房激活行动,累计盘活农房11万宗,实现总价值超170亿元。

农民增收“底盘”更稳——

深入推进农民农村“扩中”“提低”工作,聚焦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经营净收入高效增长、财产净收入加快补短、转移净收入更好普惠、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共享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农村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群体的比例达到80%,20万元至60万元群体的比例达到40%。

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山区26县全面乡村振兴 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意见》,坚持生态质量、绿色发展、幸福宜居、区域协调全面领先的目标,深化山区26县新型帮共体建设,完善“26+13”双轨并行工作机制,开展“一县一团、一村一组、一户一策”集成式、体系化帮扶。  

开展乡村振兴(26县)十大助力行动,构建“10+N”社会帮扶体系。落实雨露计划、健康帮扶、公益岗位等各类托底项目,加大对低收入农户教育、医疗保险、风险救助等保障力度。探索“综合试点项目+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等发展新模式,完善健全重大项目吸纳就业机制和联农带农机制,提高乡村振兴项目对低收入农户的承载力和带动力。

2022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9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山区26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9元,增长15.8%,增速比全省平均高1.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城乡一体——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农村公交站点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乡村基本生活要件与城镇同步同标加快推进。农村电力、能源供应设施加快建设,农村电网升级步伐加快,燃气、新能源、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城市天然气配气管网不断向乡镇和城郊村、中心村延伸。

公共服务同标同质——

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强化区域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区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教育医疗优质均衡、社保医保同标同质、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局面加快呈现。近年来,浙江重点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着力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义务教育发展更均衡;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医务人员“双下沉”,乡村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稳步改善;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推进农村社区医养结合,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强村与富民、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改善人居环境与优化公共服务同向而行,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持续提升……在浙江,越来越多的农民“就地”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眺望前方的奋进路,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浙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美好画卷必将更加恢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