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薄厚重千年纸 |
|||
|
|||
王 元
纸,被誉为人类文明的使者。“说纸,必说富阳纸。”在民间,自古就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说。用嫩竹浆制作的元书纸,纸面光洁、色泽白净、不受虫蛀、不易褪色,用它书写作画莹润且悦目,受到文人雅士“纸薄如蝉翼、韧力似纺绸”的赞誉。 从南宋时期开始,富阳便用嫩毛竹为原料制作竹纸,从此世代传承,走过了千余年历史。2006年,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富阳竹纸制作 历经辉煌
每年小满节气前后,富阳漫山遍野的毛笋开始脱壳长成嫩竹,成为竹纸最好的原料,加上一池富春江水,让富阳竹纸的生产恰可就地取材。当地百姓足不出村就能造出纸来,且男女老幼均可参与,一户家庭就是一个造纸工坊。 从宋真宗时期开始,富阳竹纸就为朝廷贡品,被列为“御用文书纸”。1046年考中进士的富阳名士谢景初,按自己的书写要求,与纸农一起改革工艺,采用腌、漂的方法,经多次试验,终于在富阳竹纸的基础上创造出与唐代“薛涛笺”齐名的“谢公笺”。 “上上佳品”元书纸,据传始于南宋。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后,杭州民间刻书业兴起,书坊、书肆星罗棋布,杭州成了全国印刷业的中心。朝廷饬令富阳知县李扶督造印书纸,几经调试,供国子监生起草文稿用的“元书纸”终成质地洁白、光滑坚韧、手扣有声的竹纸精品。 明清为富阳竹纸生产的兴盛期。清光绪年间《富阳县志》载:“邑人率造纸为业,老小勤作,昼夜不休。”当时名纸竞出,元书纸、井纸纸、赤亭纸被誉为“三大名纸”。纸业产销兴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富阳竹纸约可博六七十万金。 民国时期,富阳纸业进入鼎盛时期,产量占全国土纸总产量的25%,从事纸业生产的人数更是占到了全县的五分之一。当时之势,可谓“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
技艺独到
一枝嫩毛竹变身为一张洁白的书写纸,这过程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富春纸农们的聪明才智。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的谚语,直接体现了其制作工艺的高要求。意思是毛竹要经过削青、拷白、落塘、断料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整个过程需要近10个月时间最终才能制成竹纸。 除了原汁原味保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造竹纸记载的“斩竹漂塘、入楻蒸煮、水碓舂捣、荡料入帘、覆帘压榨、焙弄烘干”之外,富阳竹纸的制作更加精致完善,工艺上还有很多独创之处。 如制浆过程中的人尿发酵技术,是全国各竹纸产区绝无仅有的。用这一方法发酵,能脱去竹料上硬性的石灰质,促使竹纤维软化,让纸张有较好的防虫蛀、防渗磨的功效。 又如荡帘抄纸中的“打浪法”,抄纸工两手持帘入槽,荡起浆液入于帘内,竹帘随手腕而前后左右自如晃动,帘上浆液平衡荡漾,让湿纸厚薄均匀。因这种抄纸法与众不同,被手工纸生产界称为“富阳法”。 所有这些,无疑是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传承不息
长期以来,富阳竹纸的生产技艺依靠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言传身教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其中的抄纸、烘煏等绝艺必须从小学起,全凭个人的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难以形诸语言文字。 由于工艺繁难、受环保因素制约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富阳传统造纸业的困境日益显现,竹纸制作技艺日趋濒危。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40岁以下的山区农民青年掌握竹纸制作技艺的人少之又少。 一场保护、传承活动全面打响。 编撰《中国富阳纸业》,向百姓传递这样一种概念:造纸业不仅是富阳最具传统特色的产业,同时也是富阳内涵丰富的一种文化现象。《富阳日报》向造纸老艺人征集竹纸、草纸、皮纸的工艺流程和做法。 以纸为媒,从1991年的纸文化艺术节到2022年的“家在富春江上”纸文化艺术周,交流展示活动越办越热闹。活动期间举行的百人百米书画表演、富春灯会、“可爱的富阳”书画展等更是吸引广大百姓眼球。 文旅融合,奏响乡村共富曲。1998年,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建成亮相,村内有博物馆、古代造纸一条街、古籍宣纸生产车间等。2021年,富阳元书纸文化展示馆对外开放,在其体验互动区、书画创作室、国学馆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元书纸全套制作工具,还可以亲身体验竹帘抄纸,制作花草纸和信笺纸等,沉浸式感受“富春山居·宋纸新韵”的独特魅力。 千年光阴,富阳竹纸挥就了惊鸿一笔,恰似隽逸灵秀的富春山水,悠远而流长。“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传承,让富阳竹纸的制造技艺蜚声全国、享誉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