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3年第十六期>在山海林田间撒播科技“星火”
为山区农民致富插上科技翅膀

2023-08-31 11:26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吕永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  吕永平


人物介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从2003年开始一直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先后派驻磐安县大盘镇、万苍乡、尖山镇等多个乡镇。为当地农民引进并推广迷你小番薯品种,70%农户参与种植,成为当地农业增收支柱产业,并开展双季种植,亩增效达80%;引进紫土豆、紫山药等新特优系列品种,建成精品特色农业基地;开展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七叶一枝花、三叶青、覆盆子、黄精等的离体保存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种苗开发;开展生姜、贝母等的种源提纯复壮和健康优质种质创制,成效显著。多年来,先后荣获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1次、省优秀科技特派员4次、金华市优秀科技特派员3次。


吕永平(左)指导生姜栽培


我从2003年开始派驻到磐安县担任科技特派员,至今已有20年。

记得2003年4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省农科院时指出,“科技特派员下去以后,真正找到感觉了,真正的有了用武之地,真正成为当地的一个活财神,真正成了老百姓最爱戴的人”。这“四个真正”成为我们科技特派员的根本遵循和奋斗目标。2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架起科研与生产的桥梁,助力山区农民走上“致富路”。

因地制宜、扎根乡野,找到研以致用的广阔天地和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人才都应该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担任磐安科技特派员的20年来,我围绕磐安县中药材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开展浙贝母等10多个药用植物品种的组培离体保护和种苗人工繁育,有效促进当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时,把我院培育出来的优质迷你番薯新品种引进至磐安,改进了配套栽培技术,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番薯产业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的状况,为当地农民找到了新的增收致富途径。在磐安的田间地头,我们科技人员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

培植产业、强农富民,努力成为老百姓的“活财神”和“贴心人”。20年来,通过建基地、搞培训、拓市场,我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利用脱毒组培技术为尖山镇生姜基地创制健康种源,亩产最高达3500公斤,比常规种源生姜产量提升30%以上,每亩增收4000元。帮助大盘镇建设3000多亩迷你番薯基地,带动全镇70%农户参与种植,年增收18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搭建桥梁、发挥优势,汇聚起科技帮扶的科技力量。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单位始终是我们强大依托。20年来,我院发挥学科和团队力量优势,组织科技专家团队深入到各个派驻地把脉问诊,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难题。同时,结合县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介全院科技成果,协助乡镇发展优质水稻、水果玉米等特色产业。在派驻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院地合作项目为纽带,积极融入整县域、全链化的科技帮扶,进一步扩大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省科技特派员代表回信,我们备受鼓舞、倍增干劲。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秉持初心、扎根乡野,在“聚焦‘三农’事业发展需要,传播先进技术,培育富民产业”的跑道上实干争先,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作出新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