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4年第二十一期
让创新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综述

2024-11-22 11:3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马跃明 岑文华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岑文华


伟大擘画指引奋进航程,之江创新浪潮奔竞不息。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把“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重要内容,高瞻远瞩提出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带领浙江成功破解“成长的烦恼”。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一以贯之、纵深推进,浙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创新版图第一方阵,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浙江路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浙江立足优势,聚力推进创新深化,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11月22日,省委召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鲜明擦亮“创新浙江”标识,吹响了浙江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冲锋号。

省委书记、省长王浩强调,要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为主要支撑,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提供强劲动力、奠定坚实基础。

从打造“创新型省份”,到把“创新浙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浙江又一次将创新“置顶”。浙江创新之潮,逐浪推高。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擦亮“创新浙江”鲜明标识


“资源小省”浙江从创新中一路走来,更深切地感知“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2%,每万人研发人员数在省区中排名第二,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过2/3……当前,浙江创新影响力跃升全国前列,但还面临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平台期、瓶颈期。解决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的烦恼”,关键还在创新。

11月初,省委书记、省长王浩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重要指示精神主题,深入高校院所、高能级科创平台、重大产业项目和民营企业开展调研。

11月中旬,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专题学习研讨,提出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奋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11月22日召开的大会,锚定战略目标、部署务实行动,将“创新浙江”标识擦得更加鲜明。

搭起“四梁八柱”——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目标是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动力支撑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三个强省”建设;路径抓手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双一流196”、高校基础设施提质等重大工程;政策保障是财政金融等政策体系、工作推进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明确工作导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坚持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做深做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两篇大文章,走好走准创新浙江建设的“路”和“桥”。

汇聚强大合力——

优化组织领导体系,贯通教育、科技、人才强省三个领导小组,围绕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设立两个工作专班,健全专班推进机制,政策一体谋划、机制一体完善、工作一体推进、考核一体评价;加强工作调度,完善考核体系,树牢“谁发展得好就支持谁”的鲜明导向,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崇尚创新、投身创新的最优生态。

浙江的目标是:到2027年,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的创新浙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列,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显著增强;教育强省建设、科技强省建设、人才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到2030年,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基本建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创新浙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到2035年,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全面建成并向更高水平迈进,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教科人一体改革发展

统筹推进“三个强省”建设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浙江坚持以人才为关键,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和“三个强省”建设,奋力在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培育上抢占先机。

教育强省攀高跃升——

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出台《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校一策”推动12所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全省高校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持续优化,人才自主培养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建设一流学科体系。普通高校分层分类建好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A类和一流学科B类,开展一流学科年度建设绩效自评,加强过程管理。截至目前,浙江共有3所高校的18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26所高校的15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在浙江,13所高校的32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质效提升,一大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茁壮成长,各展其长、各有优势的一流发展生态体系渐趋完善,高原造峰、整体推进的更优格局加速形成。

科创高地强势崛起——

平台质效提升。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达21家,10家省实验室和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体系化布局,117家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浙江逐步形成“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尖”的战略竞争优势。

区域格局优化。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台州湾等科创走廊的创新强度和建设质效持续提升,衢州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加快创建……“一廊引领、多廊联动、串珠成链”的区域创新格局加快构建。

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科人融合贯通,浙江完善绩效导向的科创平台动态调整和质效提升机制,支持科创平台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与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开展实质性合作。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强化有组织科研、大兵团作战,实施“5+X”重大科技专项,今年以来取得全国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110项、进口替代成果211项;3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省属高校获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人才活力充分释放——

浙江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引育并重。以“千名高端科技人才集聚计划”为抓手,一体推进重大科创平台提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等“六大行动”,一体打造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战略人才方阵。今年,浙江获批国家首批人才专项试点,入选国家培养计划创业领军人才35人、全国第二,入选国家HJ计划91人、全国第一。

改革激活。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服务机制,重塑重大科技人才计划;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今年完成第十六批479名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第三批8个科技特派团(累计23个)选派。

交流共享。深入推进校院企顶尖人才“互聘共享”计划,推进人才计划与科技项目联动协同,完善人才落户在高校院所、科研在科创平台、转化在企业一线的模式,更大力度引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浙江成就人才、人才成就浙江的良性互动格局加速形成。


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常山港院区实验室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1月22日召开的大会,表彰了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310项,体现了创新浙江建设的新成效。获奖成果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成果共286项,占95.7%,浙江科技企业日渐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的“主角”。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浙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有机融合,真正使企业全面参与到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之中,让科技创新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创新主体地位更突出——

深入实施万家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意见,制度化强化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多“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加快培育。

依托阿里巴巴达摩院、省能源集团分别建设湖畔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依托吉利汽车等企业在智能感知、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牵头组建省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浙能集团、新华三等企业围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网络通信等细分领域组建省级创新联合体……浙江持续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形成企业出题、联合解题、协同破题的格局。

科创型企业梯队更壮大——

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1家、高新技术企业4.2万家、省科技领军企业100家。

深入实施“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1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实现“双清零”。

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企业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科技“小巨人”企业省企业研究院“双覆盖”行动,加强科技企业培育与“平台、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布局联动。

在浙江,一批批“领军”企业成长壮大、脱颖而出,一家家“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荣创新生态圈,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越发顺畅。

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

市场主导。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省市县三级联动、省级部门协同的科技成果管理服务机制更加健全,以“浙江拍”为标志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走在前列,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为代表的浙江科技大市场成为全国技术交易市场的品牌高地。

产业牵引。实行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推动科技资源要素快速“下沉”、高效“落地”。

集成改革。深化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集成改革,我省首创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做法被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今年1—10月,全省技术交易额4435.42亿元、同比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1%。


白马湖实验室科研人员科研攻关


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商用卫星组网迈向太空,超高压电缆潜入大洋深海,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实体制造……行走在浙江的科研机构、企业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质态不断跃升。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浙江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大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融合,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支持引导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实现产业跃升。紧扣“高端、智能、绿色”,将现代纺织与服装等6个重点传统产业纳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实施历史经典产业科技赋能专项行动,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创新提质——

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速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达4.3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5%,增速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

推进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跨界融合创新,全省认定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10家、省级直播基地70家,人形机器人、AI数字人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快构建“数字+生活服务”生态体系,浙江数字生活新服务指数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加快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浙江做强智能物联、高端软件、智能光伏、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形成“2个万亿+N个千亿”的数字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集群聚链成势——

浙江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组织形态的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链长+链主”协同发力。建立省领导任“链长”、龙头企业为“链主”的高效协同机制。“链长”定期召开“链长”专题协调会,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强链补链。今年以来,已累计取得69项制造业重大科技成果。

链群生态高水平协作。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深入推进核心区、协同区建设,通过创新固链、融合强链、开放畅链,优化升级产业集群。今年1—8月,全省88个核心区、协同区实现营收3万亿元,贡献营收增量五成。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出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遴选认定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对象。浙江的目标是:到2025年,浙江力争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技术、创新应用、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形成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体系;到2035年,未来产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优质企业集聚地。


筑牢向新发展底座

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澎湃活力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浙江持续夯实创新基础设施底座支撑,不断厚植创新文化、提升创新服务、推进创新开放,加快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心向往之的最优创新生态。

优化创新基础设施布局——

不断挖掘数据“新价值”,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数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制度,深入实施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杭州市、温州市入列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城市。

之江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乌镇之光”超算中心跻身“国家队”,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加快建设……浙江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等科创强基项目加快推进,数字科技突破性成果加速涌现。

做强做优重大产业平台——

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导向,推进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省级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重大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各地因地制宜,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出发,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切口、赛道和路径,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杭州聚力发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中国视谷”;宁波推动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补链强链、形成体系;绍兴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拔地而起;嘉兴抢占智能光伏、算力中心项目发展先机……在浙江,战略力量加快培育,创新版图更加清晰。

健全完善支持保障体系——

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制度供给,贯彻落实《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围绕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统筹、科研诚信等出台一批重大政策。加强对市县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迭代升级“科技创新鼎”争先创优机制。

加强财税政策保障。完善省委科技委统筹确定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完善提高省属企业研发费用视同利润的比例等政策。

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进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等试点,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实施“浙科贷”“人才贷”等专属金融服务项目。建立银担合作创新科技担保贷款产品机制,迭代升级创新保、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等保险产品。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超13万件。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加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培育。持续推进磁性材料、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三大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杭州、宁波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全力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加强科技资源对接,浙江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签订长三角加强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完善“投、贷、保”一体联动机制,完成80亿元科创母基金组建和子基金设立。推广“组团式”科技对口支援模式,构建跨区域科技合作交流网络和任务体系,推动科技合作“布点成网”。


决胜未来,惟有创新。奋进新征程,在“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使命激励下,浙江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以爬坡过坎的韧劲、只争朝夕的拼劲,把创新浙江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