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实验室:迸发“逐绿向新”的澎湃力量 |
|||
|
|||
今日浙江记者 亓惠洁 作为浙江唯一一家由省属国企牵头、高校共建和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能源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白马湖实验室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重大使命:为能源保供提供支撑,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 成立两年多来,这个“年轻”的实验室着力破解能源领域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多元协同的绿色低碳能源供应创新技术体系,进一步打造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高层次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地,迸发出“逐绿向新”的澎湃力量。 白马湖实验室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团队的科研人员开展实验 “兵团”作战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钙钛矿、水氧化催化剂等原创性成果亮相《Nature》,氢液化装置入选国家首台(套)产品,“船舶清洁低碳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在白马湖实验室,多项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持续涌现,“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一线上”成为白马湖实验室人的真实写照。 创新从“0到1”的突破,离不开研发平台的多方协作。白马湖实验室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校企共建的优势,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亦“研”亦“企”,以“大兵团、大协同、大攻关”模式推进科研攻关。 完善特色管理体系,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层级壁垒。白马湖实验室进一步厘清各共建单位的管理界限,实现对科研管理体系的充分授放权,形成“专家学科领导+现代企业治理”管理架构,促进科研管理与企业治理的有机融合。如建立健全科研评价机制,注重成果导向与过程管理并重,确保各项任务和目标有序、高效完成;建立红黄灯预警机制,实时监督科研项目进度和风险;建立科技项目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实现项目“谋划—立项—实施—验收”全过程闭环管理。 搭建成果转化体系,助力产学研用协同共振。面对能源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白马湖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机制。下阶段,实验室还将深化赋权改革、优化成果转化分配与激励制度、健全“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孵化器—孵化基金”转化链条,坚持“大兵团”作战科研、“全要素”转化保障,精准赋能、破解堵点,不断提升成果转化收益。 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调整部分“科改企业”“双百企业”有关事项的通知》,白马湖实验室作为新增企业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名单。此前,白马湖实验室还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2023年度标志性成果清单。 科教融合 加强高端人才引育 上午还在白马湖实验室与团队成员头脑风暴,下午便赶到浙能集团兰溪电厂实地验证,一天“三过学校而不入”……科研人员在高校、科创平台与企业间自由流转,这是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士汉科研生活发生的新变化。 今年10月,白马湖实验室和浙江工业大学瞄准高校与高能级平台融合创新不充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等教科人一体化发展堵点,探索共建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目前,白马湖实验室与浙江工业大学已就共建科教融合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学院完成首批科研人员互聘,获批“能源动力”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展第一批硕博招生等工作。 在科教融合学院建设过程中,浙工大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增学科、增学生、增学位点,新开设“智慧能源创新”实验班,建立“课程+科研”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海洋工程集团等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培养。白马湖实验室发挥灵活政策优势,引人才、引项目、引团队,实行人才“双聘”,优化用人制度,同时建立双向授权清单,推行成果互认。浙能集团发挥国企优势,出资金、出课题、出场景,助力成果快速应用和产业化。 “我们希望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建成全国能源与碳中和领域能源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汇聚、创新人才培养四大高地,努力打造‘教科人一体化’的全国样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白马湖实验室主任高翔说。 产业攻坚 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去年9月,当“数字火炬手”与最后一棒火炬手共同点燃亚运会主火炬塔,杭州亚运会的“绿色”底蕴再添厚重一笔。这是亚运历史上首次采用绿色甲醇作为火炬燃料,实现了循环内的零排放。 亚运火炬新燃料的投用,离不开一项名为“碳捕集”的“黑科技”。利用碳捕集技术,将燃煤电厂尾部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回收,并加以利用,从而生成低碳的绿色甲醇。通过与高校、企业的紧密合作,白马湖实验室成功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燃料。相关技术成果除了作为体育赛事火炬燃料亮相亚运会之外,也已经应用于内河航运船舶、青瓷窑炉等多个领域。 打破“先做科研、再产业化”的传统路径,白马湖实验室在创新生态链上“反向操作”,先定产业方向,再定科研任务。白马湖实验室科研管理部部长寿春晖介绍,跟绿色甲醇一样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有80多项,都是实验室从企业调研排摸得来的。 目前,白马湖实验室开辟自主转化孵化、专利授权生产、科研先研后股、示范验证投资、专利许可入股等5种典型转化模式,从有机废水处理到光伏增效技术,再到船舶尾气脱硫净化技术等,白马湖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产业化。 今年7月,白马湖实验室与杭州人保举行了签约仪式,杭州市首单科技成果转化保险在此落地,为实验室成果转化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投保主要是为了验证我们研发的这款防霜涂层应用在热泵、换热器等设备后,在南方高湿度、低温度的环境下,能否减少覆霜时长和除霜能耗,从而降低热泵防除霜20%的能耗。”白马湖实验室节能技术团队负责人骆周扬就他的投保项目介绍道。20%是此次约定的最终节能效果指标,若测试验证后未达到,项目将获得保险理赔。据悉,此单保险的保额为20万元,基本能覆盖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科技保险赋能成果转化,为新技术走向市场系上了“保险带”,减轻了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的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