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乡村札记
文化遗产敲开“共富门”

2025-01-15 10:27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胡文君

缙云县前路乡党委书记  胡文君    


共同富裕是当下乡村的共同追求。前路乡作为传统农业乡镇,资源丰富却分散、产业特色鲜明却知名度不高,缺少“共富引擎”。

2021年2月,我调任前路乡工作。这年,恰逢“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新增名录。

茭白是前路人的最爱,被村民称为“水中人参”,不仅是老百姓的家常菜,更是“致富宝”。在《安定应氏宗谱》水口村村史中,就有前路人种植茭白的记载:“经多年摸索、改良,茭白己成为水口村农业支柱产业,为村民带来滚滚财源。”

我意识到时机来了,推广“茭鸭共生”就是开启前路乡的“共富引擎”。于是,我专程向茭白种植大户汪干红请教。他告诉我:“在茭白田里养几只麻鸭,鸭子吃害虫、浮萍,会下蛋,还能产有机肥,提高了茭白产量,麻鸭肉质更鲜美,每亩茭白田能增加2000多元收入。”

老祖宗的智慧不仅要留下来,还要传下去。乡党委迅速启动一系列工作,包括培训推广、挖掘历史素材、农遗场景展示等,推动茭白种植与农业文化遗产深度融合,促成“茭鸭共生”核心示范区落户水口村。

种茭白需要大量的水,对水质要求高。“蓄好水”是扩大全乡茭白种植规模的关键。我们积极向市、县两级国土和农业部门汇报沟通,争取到生态拦截沟渠及水质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获批后,我们立即行动,在农田沟渠中建捕获池、除磷池,种植水生显花作物,放入具有净水功能的菌类,拦截氮磷等物质,对片区水质进行多重净化,以此来提升农田水质。

乡农技员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寻灵感,和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携手,在水口村选取4块试验田采集数据,探索亩均最佳的麻鸭放养数量和肥药适宜施用量。我们还与丽水市农科院合作,通过减少茭白田间水分蒸发和田间渗漏,试点茭白半旱栽培技术。

“项目支持+技术指导”激发了村民种植茭白、养殖麻鸭的热情,全乡“茭鸭共生”种植面积达到500亩。

为挖掘“茭鸭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同步带动村集体增收,乡里的年轻人脑洞大开,提议开发“云养鸭”小程序,让用户线上认养“心上鸭”,收获麻鸭和鸭蛋的同时,还能随时观看麻鸭觅食嬉戏场景。

这个提议得到乡强村公司的支持,他们在水口村流转了闲置田地50亩,布设高空鹰眼,修建9座鸭舍,给每只麻鸭定制电子脚环,实时监测麻鸭的健康状况、运动轨迹。之后,发布“我在缙云养麻鸭”活动,面向全社会招募300名“养鸭人”,支付298元,就能认养一只麻鸭。活动发布当天,认养名额就被抢购一空,为村集体带来近9万元收入。

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我们信心更足。乡党委谋定而动,建设“茭鸭共生”农遗生态圈,通过文化赋能,助推农产品种养、农遗体验、康养度假等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做贡献,也让更多游客到前路来尝“茭鸭宴”、体验农遗文化的魅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